历史感是标示存在的一面镜子。用过去确定现在,用既往标定今世。拔离混沌,幻化三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哲学的永恒课题之一。从跌入枯井的泰利斯到深受痔疮折磨的马克思,由万物及人、人及万物,文思绵延,薪尽火传,还有那随时光浮沉的一张张面孔,构成了任何人无法忽略的人类场景。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有多维度的解读。孔丘先生用如炬目光,观瞻三代,绘就当下,赠予后世的重要财富之一,即是穿行于历史,在历史里积蓄,用历史洞观现在甚至未来。孔圣人开启的不是明天,是精神的决口。
诚意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蕴之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接下来才有所谓之“三不朽”。《中庸》曰,唯天下之至诚,“可以与天地参”。诚从何来,当然只能是历史感。世界纷纭,千古一理。无论中外,为了确立权力的正当性,有无数历史积淀的仪礼在恰当的时机施行,用以固化信仰的基因,强化俯首为权力机器的螺丝钉的自觉自愿,王权如此,宗教权力更是如此。这种历史感是震撼的,甚至成为内化的血脉,让人产生“天命惟常”的幻觉。
以史为鉴,是历史感的最通俗的社会化表达。郦食其儒冠礼服斥刘邦,正是胸怀锦绣,装满了历史的恩赐。熙宁变法,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似要斩断过往而自新,然而实质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如此不可胜数。人类的发展,从来没有全然的历史中断,历史感是人类存在的要素。
每一个试着隔绝一切过往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他的努力注定是枉然。没有了历史感,要么是永恒的死寂,要么,是不灭的永生。
历史感是生命,是存在,是现在,是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