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你应该怎样学习去爱?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2-07-03 13:16 被阅读0次

    电视剧《孽债》讲了上海知青的故事,他们下放西双版纳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回城时又抛妻(夫)别子回上海。几年以后,留在版纳的孩子,去上海寻找爸爸妈妈,他们发现,“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变成多余的。”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不是每个成人都有幸福的童年,那些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创伤。人们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张爱玲作为一个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生在探寻爱中挣扎。

    2009年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问世,一上市就在书店卖到脱销,网上书店几次卖到断货。当时有人说这本小说的出版是当年文学界最大的一件事。《小团圆》是一本隐射性小说,和张爱玲的真实生活非常接近,她生前不断修改,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一直没有付印,直到死后多年,在友人的整理下付诸出版。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张爱玲生活的另一面,她的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

    张爱玲是1920年出生的,出生地是上海,她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虽然维持着往日的威严,严守着过去的规矩,但在很多地方已经摇摇欲坠了。父亲冷漠、毒辣,母亲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果断抛弃了家庭。张爱玲在父亲、母亲和继母之间周旋,磕磕绊绊地长大。她追求着小团圆、大团圆,一生又何曾能够有完美的团圆。

    孩子如果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长大之后性格和心理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感情问题的时候,更是无法妥善解决。张爱玲在这样一个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性格非常的特别,她敏感多疑、不合群,读书的时候和同学、老师都不合拍,经常苛刻的打量他们,揣测他们的关系。她跟母亲的关系也很纠结,她的母亲在困境之中跟她生活在一起,总要提醒她,是她养活了她,为她做出了牺牲。张爱玲为此耿耿于怀,后来把胡兰成给的钱换了两根金条还给了她母亲,她母亲不肯收,落着泪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没有用,张爱玲硬是把金条再推过去,她的母亲在去世前想见她,她也硬着心肠不肯去,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她母亲的所有冷落和慢待,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没有得到过爱。一定要隔绝所有的联系,断绝所有的根系。

    在男女关系上,她的经历也让人痛惜,她对找上门来的胡兰成并没有设防,也没有计较他在政治上的不清白,明明知道他是一个集邮男,像集邮一样收集女人,却对他怀着宽容和种种不切实际的奢望,爱得毫无保留,全身心投入。也因为他,张爱玲成了公众的敌人,而且还为他患上了妇科疾病,为他耗干了感情,心灵枯竭,以至于拖累了创作。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写作才华,少女时代就开始写作和投稿。1939年她考取伦敦大学,因为当时正是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她没能去成英国,而是进入了香港大学文学系。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回到上海开始以写作谋生。起初她写的都是散文,但很快她开始写作小说。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凭借这篇小说引起了文坛注意,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写作和发表了最重要的一批作:《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1944年她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出版,可以说她的开始就是她的极盛期,但很快就进入她人生的拐点。此后因为时势变迁,也因为感情带来的身心状况的低落,也因为她离开了大陆,失去了母语环境的滋养,张爱玲的写作开始走进另一个阶段,与此同时她几经辗转去了美国,最后在那里去世。

    张爱玲小说气质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故事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也非常突出。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要有一个言情的传统,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文艺作品,更是把“情”当做一个核心,而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在她成长和写作的时候,又碰上一个很奇特的文学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带有启蒙追求的文学和低俗文学并存,大师和写匠都在努力地创造。

    张爱玲继承了明清小说的气韵、腔调,很自觉地融入了当时的通俗文学潮流,开辟出了一条很特别的写作之路,并且以此为荣。从她的师承、性格、家庭环境,乃至当时的写作环境来说,她走上这样一条写作之路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她的出身,她受过的教育,她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又决定了她的写作能力远远高于她的师傅们,也高于同代人。

    张爱玲小说是一种言情小说,但这个情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男女之情,而是世情。她用男女之情去折世情,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去讲述人际关系和人性。在她的小说里,对男女感情、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复杂而深刻的描写,很适合提炼出关于男女感情,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些心得。

    张爱玲书中的人物精明世故,为求生泼辣爽利,但她本人却完全不是那样。从《小团圆》里得到的感情方面的教训全是反的,负的,不该做的,比如不要过分敏感,不要用情太深,不要割断世俗的联系,不要轻易放弃希望。沉溺、颓废这些东西呈现在小说里会形成奇异的审美,但是落实在生活里一定是毫无美感的。作为作家的张爱玲是一个正面的榜样,作为人的张爱玲其实是一个负面的榜样,我们要走到她的对面去寻找幸福。

    很多带着原生家庭阴影的人,在情感方面都是我们的负面榜样,但是仅仅把他们当做负面榜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得解决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呢?

    很多人是主动不长大的,他们把童年创伤、家庭阴影当作一个借口,他们也读过心理学的书,看过心理学的讲座,对自身的性格缺陷看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能够找到这些缺陷的来历,比如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原生家庭铸造的行为模式等等,剖析其自己来头头是道,一针见血。但是他们往往就停在这里,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觉得“我已经知道我性格上的问题了,也能够坚强的直面这些问题了,这就足够了。” 遇到自己的懦弱摇摆不定的时候,只要找到源头,只要推给原生家庭就可以了。似乎只要是这么做,就已经对自己足够残忍了,就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是把原因当作了解决手段,把寻找原因的过程当作了一种逃避。

    童年缺爱的你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不要用童年阴影合理化你的行为,每个人都有点儿童年阴影,每个人也多少有点心格和心理上的问题,完全没有心理问题,性格问题,没有任何瑕疵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能用童年阴影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有了童年阴影,那么我的纠结也是对的,懦弱也是对的,逃避也是对的,不安全感也是对的,不能够处理好亲密关系也是对的。一旦出了事情,只要反思一下我的原生家庭,反思一下童年阴影就够了,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第二,不要停留在童年阴影里,找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都不算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往前再走一步,有问题就改变这种问题,有缺陷就修补缺陷。停在童年阴影里,等于是耍赖不肯长大,是给自己发送问题无法解决的暗示。

    第三,不要害怕给出爱。很多有着严重的原生家庭阴影、性格阴影、童年阴影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很怕给出爱,很怕主动去爱,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个“爱的小气鬼”。但是爱这个东西是非常奇怪的,给出越多的爱就会拥有越多的爱。一个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非常害怕给出爱,在爱情里或者说在爱里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但是如果你尝试着给出爱,主动去爱,会发现爱并不会用完,而是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你给,别人还,而且你还会滋生出更多的爱意。

    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怎么办?要用付出爱来解决,就好像是冬病夏治一样,来自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此就停留在整个阴影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们要互相救对方,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救自己。救自己的方法就是学习长大,直面成年,从童年阴影里走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缺爱的你应该怎样学习去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kc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