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想、情感、行动真的是你的吗?你在民主社会长大,你受了良好教育,你每天的生活自己安排,你真的就是自由的吗?
现在社会,为什么人们普遍焦虑、无助、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却依然觉得自己没什么创造力?
一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1900年生于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1943年他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弗洛姆的研究根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既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
虽然这本书出版于1941年,但今天读来一点不过时。从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改革到法西斯极权对世界造成的灾难,再到今天看似民主的社会,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但真正的自由似乎一直都未到来。
任何一种思想、思潮、主义,都是适应了当时时代大多数人的需求,尤其是在历史变革时期,那些顺应了民众心理需求的思潮必然能发展壮大,成为左右人行动的力量。
对于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我没有深入了解。但一定是符合上述规律。作者深入分析了新教的理论体系,虽然是新教改革,顺应了中世纪社会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开始时所需的心理基础。新教让人摆脱了中世纪社会的传统纽带的束缚,获得自由,人有了一种全新的独立感,但同时因新社会打破了原来传统纽带的稳定,人的身份、关系剧烈变化,以前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不复存在,人感到孤独、焦虑、怀疑。随着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中下层人群不再像中世纪封建社会那么被限制自由,可以自由发展、自由移动、自行选择职业和行业,但经济结构巨变引发社会结构巨变,他们的被剥夺感越来越强。人需要寻找新的安全感,必须被迫臣服新的权威,从事强迫性非理性活动。
没错,当一个社会环境还不足够强大完整,即使给人以自由,个人依然想要投靠权威,放弃自由!这结论真的让人震惊,但却在历史中被反反复复证明。自由不是给你就能接得住的!在自由面前,孤立无援的个人宁愿逃避自由,加入乌合之众,人云亦云,成为众人中的一份子,抱团取暖,与大家都一样,带来内心的安宁。
二
接下来,是我最感兴趣的一节:纳粹主义心理学。
当时我看《希特勒传》的时候,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当时的德国,会有那么多人被希特勒迷住,好不怀疑地为他所谓的帝国狂热、欢呼、献出生命?希特勒,无论是一个多么有个人魅力的人,他鼓吹的那些观点、理论、价值观都充满了血腥和邪恶,人们怎么一点判断力都没有,趋之若鹜地成为他的信徒?
我看希特勒传记的时候,书里只是一味地强调他如何善于演讲、如何会蛊惑人心,始终没有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在《逃避自由》中,我终于看到了端倪。纳粹能够统治德国,绝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希特勒,也不仅仅是因为一战战败,一种能登上国家最高权力的统治思想一定要追溯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一战前,德国中下层的经济地位已经开始下降,战后的形势加剧了这个阶层的衰退,通货膨胀更是雪上加霜,到1923年达到顶峰,几乎完全将他们多年的积蓄全部席卷一空。经济打击严重影响了社会群体的心理。个人多年积攒的财富并非因自己的原因就一夜成空,国家违背诺言,银行的纸币和公债变成废纸,那还有谁可以信任?中下层经济的衰落也造成了他们社会地位的跌落,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比工人阶级优越,然而现在他们也成了一贫如洗的无产者。由此,中产阶级的最后一个安全堡垒——家庭也开始动摇,父权和旧的道德标准受到挑战。
不断深化的社会挫折给人们心中蒙上阴影,这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整个社会的心理结构是无法忽视的心理基础。看来写希特勒传的时候,约翰.托兰没有看过《逃避自由》,或者即使看过,也并不觉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这难道不是很重要的背景介绍吗?
“因此,国家战败和《凡尔赛和约》是转嫁社会挫折的象征。民族主义反抗情绪只是一个借口,是社会地位自卑转化为民族自卑的一个投射。”
“希特勒的个人经历非常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投射。他是下层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什么也不是,既没有成功的机会,又没有辉煌的未来。他深感自己是个被遗弃的人。”他的心理结构正是中下层中产的群体心理结构,反正按照正常的渠道,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发财致富获得权力,而一旦加入一个政党,成为纳粹党的一份子,他们也可以分得一杯羹。
在施虐-受虐的心理机制下,纳粹政党统治了人民,广大群众又对德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治团体、和其他弱小国家施虐。希特勒教导这些群众对其他国家行使权力,煽动他们去统治世界。从弱者变为强者,从社会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甚至要统治世界,纳粹在一次次煽动和侵略中,实现了屌丝逆袭。
三
今天,我们不再受到纳粹这种极权主义的统治,但我们真的自由吗?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真的是我们自发的吗?那只不过是我们以为的自由。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再被外界影响,我的思想、行动甚至情感都未必是我的。这是十分具有批判性的观点。在如今民主的社会,我们依然被看不见的权威所左右——良心、责任、社会道德、集体意志…..那些被强加的价值观,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灌输进来,并不断地在社会化过程中强化,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以为那就是我们的,其实不是。
弗洛姆最后,提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真正的自由是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不为外界所迫、发自本心的、基于天赋的、不受阻碍地发展起来的完整人格的人才会有自发的活动。显然,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被充分尊重、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望。然而,在可见的未来,现在的世界还很难。
但这一点依然有深刻的意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人难免被异化,被同化,被熏染。然而,在小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让孩子自发成长的环境——不被外界的焦虑蒙蔽双眼,不盲从跟风让孩子陷入一种过渡灌输的状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成长的空间,让TA有时间玩耍、发呆、思考。
自由诚可贵,然而,我们为人父母,却急着给孩子早早地上了枷锁,我们究竟怕什么?怕孩子今后不习惯带着枷锁跳舞?还是怕孩子自由地飞出了我们的怀抱?
作者:笔名墨岑,帝都上班族,爱读书不求甚解,爱码字自娱自乐,爱画画天天向上,前半生一路狂奔,现在终于想要慢下来,用时间研磨出一篇篇温暖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