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点,顾名思义就是卡在某一人点上,比如:水在软水管中流动,突然有人踩住水管中间,那就是卡点。相信大家都会理解。那“内在卡点”是啥呢?
比如说:经常看到的现象:孩子不想上学了,或者整天刷手机停不下来,不想做事……这就是出现内在卡点了。内在卡点,用萨提亚的冰山图来解释更容易理解一点。
萨提亚女士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我们能被自己和他人看到的外在行为也就是在水平面上的部分——即意识层,只有5%,其余水平面下的部分是潜意识层(或无意识层)占95%。外在行为、应对方式,只是我们看到的一小部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无力量的时候,是因为冰山水下面的部分(即人的内在部分)有些习惯性固化,它的感受、观点、需求、渴望等并未曾被看见、被理解,形成对对自我的否定,评判,无价值感。那么,水平面上露出来的部分(即外在行为)要发生改变是很难的。只有让对方联结到内在的渴望,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被外在的事件所控制,那么生命力(自我)就会有力量,去应对外在的发生,他的应对方式、行为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举个自己的例子吧:随着自己学习的累积,对内在的发生有更多敏锐的觉察。一天,我出门给医院的婆婆送餐,出门交待孩子等下午睡,一会有人上门收快递,孩子答应了,后来快递打来电话,家里没人,那会儿可急了,一直给孩子孩子电话,怎么打都没人接,给先生打电话,他说他还没办法回去,那一会儿,心里的火蹭一下就上来了,泪水都在眶边,有一种无助感,评判之声就来了:每每在关键时刻都帮不上忙,这老公有啥用!这孩子一点不值得信任……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惯性应对模式——
指责——指责对方不能帮助到我,还有一些自责,为什么自己不能预见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本来就很爱睡,你让她不睡怎么可能,你怎么就不寄邻居家呢,这样不就避免快递上门拿不到的情况了么……这样的应对方式,让自己进入到感受层——
感受到难过、痛苦、生气、恼怒(对于不能遵守拿快递时间的约定的懊恼);
看到自己的期待:期待别人能及时满足自己的期待;期待自己能做好每一件事;
看到自己的观点:约定好就必须要遵守,比如:说好的话,时间的约定;不遵守就是不好的。你没有支持到我,就是不够爱我。
我看到了那个渴望被支持、被信任、被接纳的自己。
自我:自己很糟糕。
当我意识到、并看见冰山下的这些层的发生之后,感受到自己能量被拉低,于是,我立刻转念,对自己说:不要着急,快递拿不到,可以改时间的,让人家吃闭门羹,真是抱歉了!其次,先生一直都是很爱我的,只是有时就那么巧,需要他的时候,刚好有事,他也不是很次都这样。孩子嘛,她本来就很睏,睡着是很正常的嘛……当我放下对自己的苛责,对他的人理解, 我的不悦感就慢慢消散了,把关注力放在能做到的事情上,我找到了解决方案,后面快递又再次上门来拿走快递了。我也不去抱怨孩子、和先生,就当没事一样,也保护了彼此间的关系。
一件很小的事,内在却有很丰富的发生,这与曾经的成长经历,留下的信念息息相关。关键是先有觉察,然后去联结自己的渴望,为自己的期待负责,自己满足自己的期待,或者入下期待,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现在回头看看,生活中经历的冲突、问题,都是来帮助自己更多的向内看见自己,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接收这世界的丰富性与更多可能性,去挖掘自己内在的宝藏,爱好自己,活得通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