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讨饭人”见人就下跪, 磕头又作揖: “好心的人啊, 我肚子又饿口又渴, 给点东西填肚子, 给点东西润嘴唇!”
独眼睛人呀, 不给他饭, 不给他水, 张嘴就骂他, 伸手就打他, 出脚就踢他, 把“讨饭人”撵出门。
“讨饭人”又走了一家,磕头又作揖: “好心的兄弟呀, 我肚子又饿口又渴, 给点东西填肚子, 给点冷水润润唇!”
那一家人呀, 不给他饭, 不给他水, 不给东西还乱骂, 拳打脚踢推出门。
“讨饭人”走到大路旁, 遇上一个做活人。 他做活没有牛, 木棒来耕耘, 累得满面汗淋淋。
“讨饭人”走上前, 叩头又作揖: “好心的阿哥呀,我肚饿口又渴, 给点东西填肚子, 给点冷水润润唇!”
做活人扶起“讨饭人”: “出门的阿哥啊, 天上鹰顾鹰, 地上苦人帮苦人。 饿了同我吃野果, 渴了和我喝凉水。 野果当饭味道甜, 凉水解渴爽透心。”
“讨饭人”忙道谢: “我不吃你的野果, 我不喝你的凉水, 世上所有的人, 数你最讲理; 世上所有的人, 数你最有良心。我把实话告诉你: 在这块天下, 在这块地上, 独眼睛这代人要不得, 要换掉这代人; 干旱要降临, 万物晒死活不成。”
做活人忙询问: “世上遭干旱, 世上人要绝, 到底咋个整? 请您来指引!”
“讨饭人”笑盈盈: “阿哥莫忧虑, 阿哥莫担心, 我把葫芦送给你。 葫芦里有喝不完的水,葫芦里有吃不尽的粮, 还有长生不老药。 你一天喝一口水, 你一天吃一把米。 灾难来了你进葫芦去, 三年不会缺水, 三年不会饿肚子。”
“讨饭人”解下葫芦, 做活人接过宝贝, 只听一阵风声起, 不见了“讨饭人”的踪影。
讲义:
在世人的眼光里,乞讨者是低下的。即使是施舍给乞讨者,很多人也是偶尔刷一刷自己优越性的存在感。
有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彝族先民为什么会设定这么一个“做活人”穷人,难道设计一个富有心善的人不好吗?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穷人帮穷人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等级制度盛行的古代社会,富人可能不会帮助穷苦人。
再者,四方四大户的门槛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如果仅凭不给仙王饭吃,就断定四大户心不好未免过于儿戏。也就是说,在干旱来临的神话故事里,《查姆》偏向于穷苦大众的思维逻辑方式。
也许有人会问:做活人为什么会相信讨饭人的话呢?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这个彝族谚语,让做活人相信了干旱来临的话。如果没有这种事发生,是不能乱说的。“天上鹰顾鹰,地下苦人帮苦人”这谚语表明了等级利益关系,这也使仙王拿出宝贝给做活人。
那为什么会给这么一个葫芦宝贝?为什么又是三年的粮食和水?其中,肯定有彝族先民们的猜想与推断。
想多了想复杂了,史诗的味道也就更浓厚。研究史诗,就要敢提出很多问题。然后,再慢慢地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