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记单词时,我要求一定要做笔记,孩子初时非常反感,直接问我: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为什么还要记笔记?
听数学网络课时,我要求孩子听课时,一定要做笔记,孩子同样也是非常反感,反对说:他们讲的,我一听就懂了,干嘛还要记笔记呢?
许多孩子,学习时,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认为记笔记是浪费时间,只要大脑记住了,理解了,这不就是学习的目的吗?为什么非要记到本子上呢?而且即使记到了本子上,如果大脑没有记住,心理没有理解,不还是没有用吗?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费事费力?
的确,从知识量小的小学低年级阶段看,记笔记的确好像是费了事;对于那些自我感觉头脑非常聪明,记忆力非常好的孩子来说,记笔记更是觉得多此一举。
但,孩子们目前意识不到的是,即使聪明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都是在大量地记笔记,因为,记笔记,从来都不是一个帮助记忆那么简单。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许多学习的假象,而记笔记,可以直接减少学习假象的产生,并且使学习更有效,理解更深刻,思维更有序更深入。
有哪些学习上的假象呢?
看一遍或听一遍,我们就会理解,就会懂,就觉得记住了。进而就认为自己会了。
这是不是学习的最大假象?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我们一读一看,就懂了,可是一做就错了。
我们自我感觉懂了会了,可是一做就错了。
我们当下感觉记住了,理解了,可是让我们自己一讲一说,却根本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今天觉得理解了,懂了,会了,可是,过个一两天,或一两周,再看又不懂不会了。
我们今天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懂了会了,可是,稍微换个情景或换个条件,我们就又不懂不会了。
这些情况,想必都经历过,而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随着知识量、难度的加大,这类现象还会出现得更多。
很多人上了高中,这种学习的假象多得应付不过来:明明自己记住了,理解了,懂了会了,可就是做不对。
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知识形不成结构,碎片化,零散化,单一化,知识间形不成联系,建立不起知识系统与知识逻辑,思维混乱,逻辑不清,单一的知识非常清晰,但知识间的关系却是混乱的。
这就是只用“脑记”,而不懂得用笔记本来记的一个因素,这里说的“脑记”指的是大脑印象,靠的是印象,是聪明,是直观记忆与理解,而高中的知识与思维明显抽象了许多,更加地注重了思维与逻辑,还是像小学初中那样凭直观进行记忆与理解,所掌握的都是表现的、单一的、零散的、碎片的,知识之间根本建立不起逻辑关系,学习根本找不到门径。
因此,做笔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做笔记,绝对不是记一些知识点这么简单。
而是要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建立起知识间的关系。
知识点当然要记
但知识点间的关系,更要去建立。要让笔记,成为自己大脑思维推理的过程呈现。
笔记,表面上是碎片的点,但点与点间的关联,才是笔记时的重点。
达芬奇与牛顿的笔记手稿所以,做笔记,目的是为了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与体系,同时起到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作用。而许多孩子只认识到加强记忆的作用,又认为自己仅凭大脑已经记住了,其实完全忽略了做笔记其他更重要的作用——加深理解,构建结构、形成思维逻辑。
日常学习中,我们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体验:当初记住了,理解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理解又改变了,或者又有了新的理解,或者理解又加深了一层,那么到底哪个理解是最正确的呢?最起码我们不应当说,当时第一眼看上去的理解,就是真正的理解吧。因为理解,是分很多层次的。
而做笔记,就是为了尊重知识理解的多种层次,不至于被第一次理解的浅层理解给迷惑。
因此说,学习是有很多假像的,这些假像迷惑着我们,把仅仅是知道、了解,以为自己是已经理解、掌握,把仅仅是理解掌握,以为是自己深刻透彻,把仅仅是从某一角度理解深刻透彻,以为是整体上理解深刻透彻,把仅仅是理解透彻,以为是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进行实际的运用。
要知道,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对,对不等于得分。懂是一种心理,会是一种能力,能力是练出来的。而对呢,是以标准规则为前提的,无论你多么地懂多么地会,如果不按标准与规则,照样无分,照样不对。
学习是不是很复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