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我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体会过父母对我的爱,现在我有了孩子了,我不知道怎么去爱他,怎么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回答:感谢“习惯了习惯”邀请!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讲究内敛的,表达感情都是比较隐晦的方式,在家庭中也是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护大多是以严厉说教的方式来进行,甚至还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慢慢地到了当今社会,大家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在学习怎么表达自己的关爱。
到底怎么爱孩子,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孩子需要什么。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入手,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存需要:最基本、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一种,是对生存基本条件的需求。除了衣食住行,各种感官快乐,如品尝、触摸等,都包括在内。2、安全需要: 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以及对结构和顺序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是一种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包括互相信赖。人们渴望在生活圈子里有一个位置,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获得信心、能力、成就和自由等的愿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需要发展的巅峰—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对于孩子来说,不同年龄段的需要也是有所变化的。在刚出生到婴幼儿阶段,肯定是以生存和安全是最主要的需要。在这个时期,孩子还暂时与母亲的角色不太能分清,孩子也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母亲的陪伴与呵护,要让孩子建立起对外界的信任感,逐渐培训自己的意志力和自主性,逐渐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
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要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人格,让孩子逐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增加自己的社交关系。然而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母亲作为孩子最后的避风港湾,需要承受很多来自孩子的困扰和负面情绪,到那时母亲的关爱就体现在一次次的包容与理解上。正如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后土娘娘”的那种厚重包容,承载万物,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对母亲这个角色的一种理解和期望。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烦恼,不同的具体事情也有具体的化解办法,在这里寒竹哥就不再详细说明,如果后续遇到具体事情,可以私信给我。寒竹哥祝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轻松快乐的亲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