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宋春舫之褐木庐

宋春舫之褐木庐

作者: 秋沼芰荷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20:15 被阅读0次

    因为前天分享了毛姆《在中国屏风上》这本书中的《戏剧学家》,我得以知道了著名戏剧学家宋春舫,没想到他的书房褐木庐大名鼎鼎。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描述过褐木庐:“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出身富家,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留学瑞士,攻读政治经济学并研究戏剧,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

    1916年回国,受聘专为北京大学文科学生讲授欧洲戏剧课程。五四时期在《新青年》等刊物上撰写了许多评价外国戏剧新思潮、新观念的文章,是我国现代剧坛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一位学者

    同时,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其嫡孙宋以朗在《宋淇传奇:从钱锺书到张爱玲》(大陆版改名为《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一书的首篇,对宋春舫的生平有不少精彩描述。

    宋春舫以搜集戏剧图书知名,有一半为英、德、法文版图书,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其书房“褐木庐”主藏国外戏剧书刊,亦是国内首家私人戏剧图书馆

    1930年任青岛观象台“观象图书馆”主任后,还购买了大量天文、气象书籍。1933年春,印有《褐木庐藏剧目》一册,分发同仁并寄国内学术机关。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描述过褐木庐:“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

    “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框里,框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房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宋春舫藏书室名“褐木庐” (Cormora),取自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Corneille)、莫里哀(Molière)、拉辛(Racine)三人姓名的首位音节,藉以表明自己对所私淑的三位戏剧大师的崇敬之意。

    他在《褐木庐藏剧目》的序言中说:“予自弱冠西行,听讲名都,探书邻国,尔时所好,尽在戏曲,图府之秘籍,私家之珍本,涉猎所及,殆尽万卷。民国四年,初游法京,入Bibliothèque de L'opéra(歌剧院图书馆),寝馈其间,三月忘返。

    “民六返沪,择所爱好,挟以俱归。十年再渡,道出德奥,时则大战甫平,币值下降,遂罄囊橐,捆载而东,后因疾疹,并束高阁。近五六载,沪杭平津,奔走往来,不宁其厥处。去岁,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聚书其中,今春复辞青市府参事,扃户写目,匝月乃竟。盖二十年来,辛苦搜求,所获不过三千余册,财力不足,闻见有限,无足怪也,犹幸所藏,尽限一类,范围既隘,择别较易,即此区区,已为难得。以言戏曲,粗备梗要,中土所藏,此或第一,持较法京,才百一耳。”

    由此可知,宋春舫从欧洲带回来的书有三千多本,其后藏书又不断增加。宋以朗在书中提到,他亲眼见到的图书编号已经编到了七千多册了,还说:“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私人能藏有七千多本外文书,且大都有关西洋戏剧,是件殊不简单的事。据说胡适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曾到青岛参观褐木庐,看见很多莎翁作品,仅《哈姆雷特》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

    时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收藏了很多国外戏剧及莎翁研究资料,向来以此自豪,但他一参观褐木庐,立即被祖父藏书之广所折服。当时在青岛的文学家、戏剧家、翻译家众多,包括梁实秋、杨振声、闻一多、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等,可以推想他们都曾经是褐木庐的读者。”

    在外人眼里一帆风顺、风光无限的宋春舫,后来也遭遇了不小的磨难——1924年,32岁时因堕马伤肺而吐血,其后更患上肺结核。

    1925年,他索性辞去所有教职,到青岛疗养,这也是他在青岛修建私人图书馆的原因。

    之后他一直没有脱离肺病威胁,每两三年就会复发一次。

    宋春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又搬回北京定居,并在北大里面盖了一栋房子,打算专心写作《欧洲戏剧史》,褐木庐七千余册藏书中的外文戏剧书也随之带到北京。

    在1936年或1937年时,他毅然决定接受成功率并不高的切除肋骨手术,希望可将病肺压缩。可惜他手术后身体虚弱,虽不顾一切地工作,拼命整理写书的材料,还是在1938年抱憾以终,享年46岁

    宋春舫去世后,青岛日军宪兵队曾派人前往褐木庐调查藏书,最后也不得要领而去。

    后来,曾有私人图书馆登门接洽收购,但家人认为,只有国家机构才能妥善保存那么大批的书,实非私人力所能及;上海解放后,宋夫人即去信提议将全批藏书捐献给人民政府。当局批示:“可捐献三对象为:北京图书馆、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国立剧专,由遗族决定。”

    宋家秉承宋春舫的遗志,将余下的书都捐给了北京图书馆。“文革”时,这批藏书有部分被人从图书馆运出,下落不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人在北京琉璃厂等旧书市场发现了褐木庐的部分藏书,并引来一些藏书家搜购。

    早在1920年左右,宋春舫就为自己心爱的书房精心设计了一枚精美的藏书票。宋春舫和他亲家邝富灼(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英文部主任)都是我国最早自制藏书票的先驱,在我国藏书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方寸书香:早期中国题材藏书票》(龚晏邦著,新华出版社,2011年1月)中收录了他两人的藏书票。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收藏家张伟在《褐木庐主宋春舫》(《满纸烟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中写道:“书票上首是‘褐木庐’三个醒目大字,下首是藏书编号,可以逐本填写。书票的主体部分是一本打开的书籍和两支交叉的羽毛笔,书缝中央那个图案,乍看是一只猫头鹰,细瞧才能看出是C.B.两个缩写字母。猫头鹰在西方象征智慧,移作书票图案可谓恰当;而CB想来当是英语Collection of Books(藏书)的缩写。

    宋春舫的这枚藏书票,构思巧妙,图案简洁,无论是内在涵义还是外在形式,都不愧为一帧难得的佳作。”

    另一篇介绍褐木庐藏书票的文章也说:画面上书“褐木庐”三字,下面是一打开的竖排本书,中间CB二个字母,寓为爱书。一只墨水瓶与两枝交叉的羽管笔,再下有藏书编号。该藏书票无论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涵义,均不愧为一帧难得的佳品。

    藏书票收藏大家、台湾书人吴兴文先生在《票趣》中写道:“1989年8月造访北京琉璃厂,经友人陈子善指引,赫然在旧书堆中发现‘褐木庐’藏书,每本都贴藏书票,并且标明藏书编号,欣喜若狂!”

    后来,他给《博览群书》写过一篇《褐木庐与春舫藏书》,更详细地谈到:“‘褐木庐’是我拥有复本最多的藏书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陆续连书带藏书票买了十几本。

    “当时乏人问津,只有我在琉璃厂的书架上作地毯式的搜寻,真是过瘾极了。其中以法文平装毛边本居多。有一本胶硬粗布精装、编号‘CDC2927’、戈德堡(Isaac Goldberg)著《戏剧的变迁》(The Drama of Transition),1922年美国辛辛那提市斯图尔特基德公司(Stewart Kidd Company)出版,在其自编印行的《褐木庐藏剧目》中,编在书中第19页“当代戏剧”类编号1101号上。“CDC”的前两个字母应该就是‘Contemporary Drama’的缩写,可是第三个字母代表何意?

    目前尚无证据。显然《褐木庐藏剧目》的藏书编号,是宋春舫使用藏书票之后的重新编号……票面上的BC即“Collection of Books”的缩写。两只鹅毛笔交叉在看书架之前,颇有书房的韵味。”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春舫之褐木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rv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