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选择的中国哲学课程,儒道的内容还能勉强跟上老师的节奏,但是到了佛教哲学后,就直接晕菜了。
后来在听书上找到了闲者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受益很多。但是佛教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一般的讲座很容易让人感觉只言片语之感,无法系统化。在听了闲者老师的课后我才感觉有点感觉了。但是由于课程较长,所以很多的内容听过之后就又忘了。
所以这个学期,我准备一点一点地学习,争取做到知性阅读。学习的笔记按照部分,上传到这里。
这是第1--8次讲座的内容,主要讲了学习佛教哲学的意义(第一章)以及佛教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流派以及他们的区别。
佛教哲学的历史上主要分成了四个流派,分属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部哲学和空宗哲学属于小乘佛教。般若哲学和唯识学属于大乘佛教。
有部哲学:法体恒有。也就是构成事物的元素是永恒的。
空宗哲学:四谛归空,也就是全部真理都不是实有的。
般若哲学:幻有性空,以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为基础,通过解释概念与实际的矛盾从而否定人有把握真理的能力。
唯识学:唯识无境,古学认为,识是实在的。今学认为相梦是实在的。
《佛教哲学》学习笔记1
1、佛陀以及他今天的追随者,教导的都是一条自由的路。而每个人都只能独自的去走这条路。[if 2、从最终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追求自己自由之路上的权威。
3、任何宗教的框架,都包括四部分历史、哲学、神学和文学。
4、佛陀这位觉者创立佛教的时候,唯一的目的。那就是指出,人,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指出自由的道路。这就是梁启超先生曾说过的:“佛教,就是用大智慧求人生的大自由。”
5、小乘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自救,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自救的基础上又再进了一步,就是使众生的解脱。其实在这点上,大乘佛教强调的是佛陀的人性,小乘佛教强调了人类的佛性。佛陀的人性就也包含了求真务实的理性,而人类的佛性也包含了遍知一切的这种追求。
6、佛教哲学从大的阶段上来看,它是分为两支的。一支是传入中国前的,域外佛教。一支是进入中国后,被改造的汉传佛教哲学。而域外佛教的思想河流,它是有三个源头。第一个源头是印度的婆罗门学说,和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这是最大的。第二个,一个旁系支流,是希腊哲学。第三个,就是佛教一路北传到中国之间,这一路上的中亚各民族的土著信仰,其中尤其是波斯**教。
7、从思想体系上来分,佛教哲学可以分为四大体系。有部哲学,空宗哲学,般若哲学和唯识哲学。
8、所谓有部哲学,就是佛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时候上座部持有的观点,后来上座部转换成为说一切有部,所以该部的哲学又叫有部哲学。
9、有部哲学的基本命题是什么呢——法体恒有,它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多元化本体论上面的。
10、但是有部的方法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破拆上,什么意思?人就没有整体性了,人只是一个概念,是变化的、刹那的。但是呢,构造这一整体的元素却是永恒的。
11、 所谓识神,就是灵魂,那就是著名的那个形灭神不灭,灵魂是始终如一的,而因缘让这一整体出现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个条件。
12、 但是它这种破拆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实一直受到高级学僧的质疑。
13、 在学界内部,尤其是水平比较高的学界内部,总是倾向于唯识或者中观。
14、空宗哲学是佛教哲学四大哲学体系的第二种,它本身是从佛教第二次大分裂中,化地部里产生的。
15、空宗哲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什么呢——四谛归空。就是将佛教的全部真理最终归结为空。
16、 空宗哲学它否定了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它既否认了这是眼睛的作用,也否认了对象的存在,既否认了器官,也否认了认识对象,它认为这都是意识职能制造出来的名言,而这种名言概念呢是世俗世界的成因和标志,是不真实的。而最终的空寂,就是苦集灭道,最终都会归结为空。可以说,这种世界观和对世界的认识论,是空宗哲学的核心。
17、 空宗哲学是最系统的表达了佛教中灰身灭智这一派的观念。、、、、、、空宗哲学在中国它的代表作就是《成实论》,可以说空宗哲学的生存时间,就是《成实论》从翻译出来到消亡的时间。大概不到一百五十年。
18、空宗哲学,它沿用的是有部的分析方法,它把地水火风分解了,改变成为了感觉的色香味触,这样,它就把物质世界的构成基础从物质元素,改成了感觉元素。
19、主观唯心主义指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感觉或者感觉复合构成的,这种感觉才是真实存在,才是世界的本源。
20、作为佛教哲学四大体系中的第三个,是般若哲学。它是大乘佛教两大支柱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唯识。、、、、、、说一切有部的有部哲学和空宗哲学,那两支是小乘佛教哲学。小乘佛教哲学的发端来自于原始佛教,或者说,他们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于佛陀本人的。而大乘佛教哲学的发端,是部派佛教时期,是大众部发挥出来的佛教哲学体系。
21、般若哲学,它的基本命题,也是四个字——幻有性空。他们的体系是建立在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上的。通过揭示概念或者经验中存在的一些内在矛盾,从而否定人具有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
22、 般若哲学的中观学派揭示了好几组这样的矛盾。这就是认识中的矛盾,但是,有矛盾就是虚妄,就是不真实,那么般若哲学就进一步推出了,认识也是不真实的结论。
23、(般若哲学)发现了概念和现实的这种矛盾,是般若哲学,特别是中观学派的一大贡献。它揭示了什么呢?它揭露出人这一概念的单一化和凝固化这一问题。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4、 般若哲学也是火力全开,全方位批判,他们从根本上去否定了,人是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真理的这种形式,就说,你甭想通过语言来把握真理,虚妄。
25、般若哲学,它建立起来了两重真理观,强调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对立,但是他们也指出了对立的协调方式,就是著名的真俗二谛。
26、 尽管般若哲学作为一个学派,就是以大乘中观学派为代表。它到鸠摩罗什,也就可以算终结了。
27、 自古以来,当知识分子阶层处于他生活的上升阶段期,他往往就会接受般若哲学中轻蔑信仰、轻蔑道德的约束,玩世不恭。用这些来进行自我辩解。当他们处于生活的下降阶段的时候,就立刻被般若哲学中那些看破红尘、世间无常这种思想体系所打动。
28、 科学是什么?就是怀疑,我们绝不迷信权威,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先打一个问号,再去求证。而般若哲学,在后来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可以说发挥了支柱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29、 在民间,般若学是显学,大家都读《金刚经》和《心经》,但是在学界,唯识学从出现开始到今天都是佛教哲学的显学。按思想体系来分,唯识学它存在两种分类,第一种分类法叫古今分类法,第二种分类法叫新旧分类法。
30、所谓唯识古学是以世亲大师为代表的,所谓唯识今学是以陈那大师为代表的。
31、唯识无境,所谓唯识无境这四个字,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问题,怎么说?世界,就是所谓的这个境就是世界,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识来的,是用我们的识来了知来的。所以唯识所以无境,世界不存在,是我们的识的反映。那么我们的识存不存在呢?唯识无境嘛,境已经不存在了,识存在不存在?所谓古学和今学的分歧,就在识的存在性的问题上。
32、 所谓识的三分法。识,就是说这个心识,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叫做见分、相分和自证分。所谓见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摄取事物的能力。举例说眼睛的话,就是我们看见的能力。相分是什么呢?世界上的事物反映给我们的形象。而见分和象分他们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就是我们眼睛看这个桌子,这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见分摄取相分它是通过阿赖耶识来相互作用的。
33、见分摄取了相分,我们真正得到物体形象的来源是自证分。这个自证分就是识的本体,它具有认识能力,这个识是实在的。
34、事物的实在性是依托于见分,这就是依他起性。所以在唯识古学里,这个自证分就是识的最终本体,它必须是实在的。
35、古学承认识的实在性,它的实在性部分在自证分上。
36、 唯识今学认为,所谓的相分,就事物的形象,并不是世界实体的性质,也不是眼睛去摄取的,并不是眼睛见分去摄取的,而是眼睛派生出来的幻境。
37、真正最后具有实在性的也不是反映在自证分上的。是什么呢?是梦,是世界形象的梦,我们叫相梦。形象的梦。再通俗的话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的形象,实际是你先天的经验就知道是啥东西的梦。
38、而相梦是实在的,自证分是不实在的,整个心识不实在。整个实在的,就一个梦。这种先天遗传的概念,相梦的概念。可能就是康德哲学里提出来的这个先验。
39、 唯识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分成了两套思想体系,一套是旧译的,叫九识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还有一个识,无垢识。这个学说,我们又叫它如来藏缘起说。还有一套是新译的,叫八识说。这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个学说叫阿赖耶识缘起说。
40、所以唯识学的另一种分类:旧识叫如来藏缘起,新识叫阿赖耶识缘起。
41、如来藏缘起是九识的,多一识,属于旧唯识,而阿赖耶识是新唯识,只有八识。多的那一识叫无垢识。
42、其实到了禅宗传法的楞伽时代,禅宗传法是以《楞伽经》传法的。这两个识,就是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就统一了。
43、 禅宗早期,到楞伽(静觉)以前,都叫楞伽师。禅宗的大师都自称楞伽师,传《楞伽经》。
44、在更早的时间,就是南北朝的晚期,佛教界内部最大的一个对峙是什么呢?是北方地论师和南方摄论师之间,这两大集团的对峙。北部的学僧,是以世亲大师的《十地经论》为指导,坚持阿赖耶识的八识说,认为第七识末那识是妄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真识。这就是中国北部的地论师,因为他们的指导经书叫《十地经论》。而当时中国南方的学僧,比如说四川啊,就是南部的这些学僧,他们是以无著大师的《摄大乘论》为指导的,他们认为阿赖耶识是妄识,那什么才是真识呢?他们另立了一个第九识叫无垢识,这个无垢识就是真识。
45、世亲和无著是哥俩,无著大师是哥哥,世亲大师是弟弟。世亲大师最早的时候学的是小乘。……
46、 大家老说唐僧去取经,唐僧去取经,取的是什么呢?取的是真经。为什么要去真经呢?就是因为当时南北朝末期的这种关于唯识学到底是九识还是八识的问题。
47、 关于人的识,心识,到底是八识还是九识。取的是谁的经呢?我们上一讲就讲过了,唯识分古今,他取的是唯识今学大师陈那的经。
48、我们已经做过中国式的改造。什么改造呢?一句话:把绝对真理的客体化,改造成为了绝对真理的本体化。
49、 所谓绝对真理的客体化,就是指绝对真理在你外边,是个客体。而绝对真理的本体化,就是指绝对真理在你心里,在你身上。
50、那这个绝对真理又是什么呢?就是佛家所说的什么真谛啊、真如啊、无上正等正觉啊,稀稀拉拉的一大堆词,实际都是指绝对真理。
51、 真如也好、无上正等正觉也好、真谛也好,都需要什么呢?都需要我们去把握和认识,我们去把握和认识的是一个客观对象。简单的说真理在外,就叫真理的客体化。
52、我们中国唯识学的代表作是什么呢?是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这个《大乘起信论》我们一再提到,尤其是禅宗历史的时候,就是一心二门说。
53、中国禅宗的高僧用了整整经历了十五代人的努力,用了华严宗的圆融观,用了禅宗的无心观,发挥了儒家的以一贯百、以一贯一切的传统武器,整整十五代人。到了唐朝末期五代时候,禅宗五家中的第五家,法眼宗的高僧永明延寿,他终于用了一个一心说统一了新旧唯识。
54、如果我们能站在大佛学史观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是十五代之后,我们终于把复杂的唯识说,变成了一心说。
55、 中国把唯识学发展了之后,变成了一种新的修行修心,而中国儒家讲什么呢?每日三省吾身,内省就是修行。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佛家的唯识学,就和儒家的正心修身完全同步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谈修心。主静就进入道家领域了,主动就进入了儒家的领域了。所以印度瑜伽形派这个完整的唯识学,在此就和中国彻底合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