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40例:应变-应对大全(三)
23、落井下石,白门楼吕布殒命
【原典】
吕布字奉先,是三国时代的一员猛将,武艺天下无敌。《三国演义》作者对他作如此描写: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追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虎牢关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吕布曾一人力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足见其武艺非凡。
吕布最先是荆州刺史丁建阳的义子,后被董卓派李肃游说,又送赤兔马,于是便杀了丁建阳而投董卓为义子,为虎作伥,助董卓把持朝政。没过多久,司徒王允用貂蝉行美人连环计,招吕布为婿,吕布又助王允诛杀了董卓。
董卓被杀后,余党李榷、郭汜、张济、樊稠等人一边抵抗吕布,一边攻破京城,杀了王允。吕布先后投奔南阳太守袁术、渤海太守袁绍,上党太守张杨、陈留太守张邈,均不长久。后来又带兵投奔刚刚得了徐州的刘备。刘备要让徐州给吕布,但义弟张飞容不得,只好叫吕布驻军在徐州附近的沛县。
吕布在沛县驻军后,曹操采纳谋士荀或的“驱虎吞狼”计,猎用天子的名义要刘备去讨伐袁术,却让吕布乘机夺了徐州。吕布夺得徐州后,又采用谋士陈宫的意见,请讨伐袁术失败的刘备回徐州,驻军沛县。刚好与原来刘备驻徐州、吕布驻沛县来了个掉换。无奈之下,刘备只好接受。而且,两边守望相助,倒也和平友好。尤其是当袁术派纪灵率大军讨伐刘备时,吕布出面调解,辕门射戟,使纪灵不敢进攻刘备,解了刘备的危难,两家关系更好。
吕布曾对刘备说:“我今天解了你的危难,今后得志,不可相忘!”刘备再三感谢。
后来,张飞拦路抢了吕布派人从山东买回的一百五十匹马,引发了两家矛盾,吕布围攻沛县讨马,刘备等突围投靠曹操。
曹操率大军亲征徐州,吕布兵败,退入下邳城坚守。两个月后,吕布在睡觉时被手下人捆绑开城门投降。
曹操在白门楼上处置吕布及其随从。当曹操下楼时,吕布对刘备说:
“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救呢?”
刘备点头应允。
一会儿曹操上楼,吕布表示自己愿意投降,辅佐曹操定天下。曹操回头问刘备说:
“何如?”
刘备却回答: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气得吕布大骂刘备:
“这个家伙是最无信的人!”
又谴责说:
“大耳儿!不记得辕门射戟时了吗?”
刘备一言不发,曹操于是下令将吕布缢死,然后割下脑袋示众。
一代名将,就此丧生。
【新说】
后人有诗感叹吕布: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又有诗评论刘备:
伤人饿虎缚休宽,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意思是说刘备既然知道吕布是个反复无常,连义父都要危害的人,就应该替吕布求情,让曹操收留吕布,好让吕布今后去杀害曹操。
这当然也是一种见解。不过刘备当时却是采用的落井下石之法。他怕的是曹操收吕布而多了一员盖世无双的猛将,为虎添翼。所以在吕布落入井底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见死不救,反而再投下一方巨石,用丁建阳、董卓都被吕布所杀的事实来提醒曹操,打消了曹操想用吕布的念头,置吕布于死地。
在吕布的一方面,那可真是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只有大骂大耳儿不讲信用、忘恩负义的份儿了。
其实,他不懂得,人家既要落井下石,哪还有什么信义可讲呢?更何况,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吕布也忘了,自己虽然对刘备有过解危之恩,但毕竟也是兵戎相见,夺城逐邑的敌人啊。这个时候还想人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岂不是太过奢望了吗?
当然,落井下石毕竟不是什么很光辉的事情,严格说,它的正面意义仅限于对敌斗争中,而且当事人往往也不愿你说他落井下石,而宁可称之为“痛打落水狗”或“宜将剩勇追穷寇”之类。因为盂老夫子早就说过:见到你嫂嫂落水而不伸手拉她上来,那你就是豺狼!(《盂子·离娄上》)
不伸手援助就已经是豺狼了,更何况再投下一方巨石!
那真不知该算是什么了呢?
【典源】
落井下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又见明·李贽《续焚书·答来书》:“若说叔台从而落井下石害我,则不可。”
白门楼吕布殒命: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24、偷梁换柱,凤姐暗设掉包计
【原典】
话说贾宝玉因失去通灵宝玉而痴痴傻傻,疯疯癫癫,那荣宁二府的人不仅把府里上上下下找了个遍,还悬赏满城,拾得送来者赏银一万两,报信而找得者,赏银五千两。但无论如何就是找不着,宝玉的病却一日重于一日。
眼见这种情况,可急坏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请先生给宝玉算算命,说是要娶了金命的人冲喜才好。这正合老祖宗的心意,忙召来儿子贾政和媳妇王夫人,要赶着给宝贝孙子成亲。孙媳妇当然应该是金命的薛宝钗了。这不仅成就了金玉良缘,而且,说不定还会靠了宝钗那金锁招回宝玉的玉来呢。
这样,宝玉的病不是也就可以好起来了吗?
老祖宗的算盘倒是打得如意,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心里却在犯起嘀咕来了。袭人自然是希望宝钗做了宝二奶奶,但是她深知宝玉的心思却一门都在林黛玉林姑娘身上。若是他知道给自己娶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儿来呢?想到这里,袭人转喜为悲,打定主意得向王夫人禀告清楚。
王夫人听袭人说完后,倒也觉得是个问题。到时候宝玉闹起来,喜冲不成,只怕还会闹出新的麻烦来呢。王夫人连忙将这事细细报告老祖宗。一时之间,婆媳俩竟都不知怎么办才好了。
还是凤姐脑子灵光,鬼点子多,当时她正在那里和老祖宗说话,听王夫人说完后,想了一想说:
“这事难倒不难。我想了个主意,不知你们肯不肯?”
二人都催她快说。凤姐于是接下去说道:
“这件事只有一个掉包儿的法子。如今不管宝兄弟明白不明白,大家都只对他说老爷作主,把林姑娘配给他了,到时候却如此这般..”下面的话凤姐只在王夫人耳边轻轻地说了一通,把个老祖宗急得连忙追问。凤姐又悄悄对她说了一遍,三人都笑起来了。
过了两天,凤姐到宝玉那里去告诉他,老爷要给他娶亲了,娶的是林妹妹。把个宝玉喜得从床上跳了起来,马上就要去见林妹妹,告诉她这件喜讯。
慌得凤姐连忙拦住,说是林妹妹早知道了,如今要做新娘子,自然害羞不肯见的。这才把宝玉给安住,只等着那娶亲的良辰吉日早早到来。
到了娶亲的那一天,大轿从大门进来。新娘子坐轿,蒙着头,扶新娘子的正是黛玉从南边家里带来的丫头雪雁。宝玉见了雪雁竟像是见了黛玉一样欢喜。拜了天地和老人后便进入洞房。宝玉迫不及待地去给新娘子揭开盖头,只想快给林妹妹说说知心话,却眼前一花,分明看见的是宝钗姐姐,哪来的林妹妹呢?就连那雪雁一时之间也不见了,换了莺儿等上来伺候。宝玉呆呆的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倒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原先有些昏聩的病,这一下糊涂得更厉害了,口口声声要找林妹妹去,其它便什么也不顾了。
却原来,凤姐用的是一个偷梁换柱、偷龙转凤的掉包计。
【新说】
凤姐这一包倒是掉得好,只是气死了黛玉,逼走了宝玉,害宝钗守一世空房,岂不是一石伤三鸟了吗?
偷梁换柱,偷龙转凤,或者说偷天换日,都是玩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内容。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属于制假贩假一类的手法,因此,要对付它,就得打假。
在我们这个商业时代,相信很少有人没有吃过偷梁换柱的亏。本来标的是原装进口,结果你买到的是国内组装;本来你买的是茅台五粮液,结果人家是旧瓶装新酒;本来你见他羊头高高挂,结果人家是挂羊头卖狗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举不胜举。
应该说,无论用在政治上还是商业上,偷梁换柱都是不那么光彩的,就是那凤姐,因用了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意思到潇湘馆去见林妹妹了。
唯有用在那兵戎相见的军事斗争中,偷梁换柱指悄悄抽出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的计谋,这就似乎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了。
当然,无论光彩还是不光彩,作为计谋,其原理都是一样的。熟悉它,掌握它,自己不用,也可多一分心眼打假啊!
【典源】
偷梁换柱:“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语本“抚梁易柱”。《雕王集·壮力篇》引《太史公记》:“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
凤姐暗设掉包计:事见《红楼梦》第九十六、九十七回。
25、上下其手,伯州犁作弊问囚
【原典】
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军一路得胜,很快便兵临匙麇。
驻守城麇的郑将皇颉领兵出城抵抗,与楚国军队大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楚军打败。
皇颉败阵而逃,楚将穿封戌和公子围紧追不舍。结果是穿封戍抢先一步抓住了皇颉。
战斗结束后,公子围争功,硬说皇颉是他抓获的。穿封戌当然不服。两人正在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随军的太宰伯州犁看见了。伯州犁问他们为什么事而争执,两人争相诉说事情的经过,互不相让。伯州犁于是说:
“你们都别争了,让我来替你们裁定吧。”
两人都问:
“怎么裁定呢?”
伯州犁说:
“这还不容易,我们当面问一问俘虏本人,让他说是被谁抓住的,这不就清楚了吗?”
穿封戌当然高兴,马上就赞成。公子围想了一想也同意伯州犁当即叫人把皇颉押过来,先向他说明原委:
“现在他们二人为你而争执,你知道吗?”
然后他故意把手抬得高高的,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围说:
“这位是公子围,是我国国君宠爱的弟弟!”
接着又把手压得低低的,随随便便地说:
“这位叫穿封戌,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县官儿。他们两个,到底是谁抓住了你呢?”
皇颉完全听懂了伯州犁的意思,便顺水推舟地说:
“是公子围俘虏了我。”
穿封戌一听勃然大怒,抽出戈来就去追公子围,但没有追上。
皇颉就这样被判为了公子围的俘虏,公子围带着他回国领功去了。
【新说】
上下其手的行为虽然不够光彩,但从智谋的角度来看,伯州犁倒是拿准了俘虏的心态,一举成功,舔了个肥屁股。
上下其手要成功,离不开对方的串通配合。想想看,假如被俘虏的不是皇颉,而是猛张飞李逵一类,那只会得到“杀便杀,问个鸟!”的回答,岂不是自讨没趣了吗?
问题是,生活中张飞、李逵般不怕死的汉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满世走的,多是皇颉之类的圆滑乖巧之徒。这也就使得上下其手大有用武之地。
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上下其手的窍门似乎已越来越多,里外勾结,上下串通的事情司空见惯,不过,其目的早已不是为了争什么功,邀什么赏了,而是为了大大地中饱私囊。
欲壑难填,上下其手就永远有市场。
当然,有市场归有市场,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能玩得转。弄不好,伸出去的手缩不回来,尴尬事小,作弊败露事大。
所以,手还是少伸的好,不管是上还是下。
【典源】
上下其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公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之?’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伯州犁作弊问囚: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6、请君入瓮,来俊臣还治周兴
【原典】
武则天当政时喜欢用酷吏审讯犯人、周兴和来俊臣都是当时著名的酷吏。周兴曾经用各种酷刑残杀了数千人,来俊臣用酷刑所害的也有一千余家。
后来,左金吾大将军邱神绩谋反被杀了头,有人告周兴与邱神绩同谋,武则天下密诏命令来俊臣审讯周兴。
来俊臣接到这道审讯同仁的密令后,很是费了一番心思,然后才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没有直接去抓周兴,而是派人去请他来吃饭。
周兴像往常一样欣然而来。酒过数巡,话正投机,来俊臣把话题引到业务上来。他问周兴:“对于那些死不招认的犯人,老兄觉得用什么样的办法审讯他最见效呢?”
周兴一听便洋洋得意地说:“这还不容易!在下给老兄推荐一法: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火炭,用火炭把大瓮烧得通红,然后把那死不肯招认的犯人放进去。这可比死还难受百倍,任他是不怕死的人,也没有什么不肯招认的了。”
来俊臣听后拍手称妙:“很好,很好!还是老兄的办法高明,我们要当面一试!”
说完,来俊臣便命令手下人抬来大瓮,四周堆满火炭烧起来。周兴只以为他真要在席前审犯人,也不在意,只管吃喝谈笑。
眼看着大瓮烧红了,来俊臣突然站起来说:“周兴你听着,我这里有皇太后的命令,要我审问你与邱神绩同谋的事,你最好坦白招供,不然就请老兄入瓮吧!”
周兴听了如晴天霹雳、惶恐之极,连忙叩头认罪。
武则天考虑到周兴对自己也有过功劳,没有治他的死罪,只判流放岭南,结果在流放途中还是被他所害的仇人杀死了。
【新说】
请君入瓮法是典型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起来还是以毒攻毒,不过也有所区别。以毒攻毒的目的是为了去毒,请君入瓮则不是为了去瓮。
如果引申一点,请君入瓮也可作另一层理解。
在这一层意义上,“瓮”是一个圈套,请君入瓮就是请你入圈套,就像诸葛亮引司马懿入葫芦谷,韩世忠逼金兀术入黄天荡,王二小带侵华日军入埋伏圈一样。
这里的“请”法有多种多样,有引诱,有逼迫,有带入,但却没有来俊臣请周兴的那样,月亮坝里要弯刀——明砍。当然,“明砍”的背后,敬酒不吃吃罚酒,那还是要逼迫的了。
作这种理解以后,生活中的瓮那可就太多了,随时都可能有人请君去入,只不过请法已花样翻新,高明得多罢了。
君不见,电视广告巧笑信兮,美目盼兮,又是优惠大酬宾,又是省优部优国优世界第一。一旦你信进去,往往连呼上当,才知道被请入瓮中。
君不见,闹市街头,熙来攘往,有人声嘶力竭,高呼转向跳楼,血本销售。一旦听进去,到时候你才知道,跳楼的是你不是他,你又被请入了瓮中。
君不见,迎宾小姐笑容可掬,仪态万方,店堂装修华贵典雅,服务一流。
一旦跨入,到买单结账时你才知道,你被请进的哪里是什么宾馆酒楼,分明是一口狮子口大张的瓮。
君一定还可以举出不少。难怪有人说:“处处有陷阱,事事有圈套,人人都是瓮中人。”
【典源】
请君入瓮:语出唐·张鷟 《朝野佥载》(《太平广记·一二一·周兴》引):“(来俊臣)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
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来俊臣还治周兴:事见《新唐书·酷吏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27、狐假虎威,昭奚恤借威宣王
【原典】
战国时,楚宣王在位,北方的诸侯国并不怕他,却害怕他手下的大将昭奚恤。有一天,宣王乘昭奚恤不在时,问大臣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大臣们担心得罪昭奚恤,都不敢言语。有位叫江一的大臣,平时怨恨昭奚恤,这时凑上前对宣王说:“大王,北方的诸侯国惧怕的其实是您的军队,而不是昭将军。”
宣王不明白江一说的是什么意思,叫他说得再明白点。江一先给宣王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山林中有只威风八面的老虎。有一天,这只老虎到外面找食物,抓到一只狐狸,打算把它吃掉。这时,狡猾的狐狸却不慌张,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说,“你不敢吃我,因为天帝派我来做百兽之王。你要是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旨意。天帝怪罪下来,你决不会有好下场!”
老虎认为自己是山林之王,没有认见了自己不害怕的,从没有听说过什么百兽之王。再说,这只狐狸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老虎心里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
狐狸看出老虎拿不定主意,又接着说:“你要是不信我的话,就跟着我去走一趟,看看山林里的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逃跑。”
老虎真想见识见识这只“百兽之王”,于是决定跟在它后面到山林中去走一趟。不出所料,它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野兽不分大小都跑得远远的。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果然不错,但是它哪里知道,实际上百兽害怕的是威风八面的它自己,才一见面就跑得老远,而不是惧怕假借百兽之王名义的狐狸。
讲完故事后,江一接着对宣王说:”现在大王拥有五千里土地和上百万兵马,把管辖权和指挥权都交给了昭将军,因此,北方的诸侯国才怕他。但是,它们怕的是大王交给他的兵权,正如山林中的百兽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
宣王听完江一的这番解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新说】
打着别人的招牌,利用别人的威信,来兜售自己的货色,为自己谋取利益,是身为臣仆者惯用的手法。过去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说,其实就是说的狐假虎威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方便的策略,无需自己付出什么,将别人现成的招牌、权威拿来用就是了。可以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加以利用。这样做的主要前提是取得主子的信任和授权,比如像昭奚恤那样。一般而言,通往这一层的道路往往较为漫长。要作很多铺垫,要有耐心,或者出生入死功绩赫赫,或者奉承拍马笼络人心,或者关键时刻表现不凡,或者对主子有特殊贡献,都有可能获得假主威的特权。
也有人偷偷地狐假虎威。这样做要冒一定的风险,一旦露出狐狸尾巴,阴谋就立即破产,结果可能是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甚至落入虎口,葬送自家性命。所以,要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在关键时刻沉住气,夹紧尾巴不使外露,装得若无其事,趾高气扬,成功的保险系数就高得多。
【典源】
狐假虎威:语出《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之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昭奚恤借威宣王:事见《战国策·楚策一》。
28、佐雍得尝,程元振政变得赏
【原典】
程元振是陕西三原人,唐朝肃宗和代宗时在宫廷中任宦官。
公元762 年,唐肃宗李亨得了重病,任命太子李豫监理国政。皇后张良娣对宦官李辅国担任兵部尚书深为不满,认为国家全部的重要权力都掌握在他手中,对朝廷构成了心腹之患。张良娣也十分痛恨与李辅国狼狈为奸的程元振,他在宫廷中担任左监门卫将军。
张皇后见李豫监政,要他杀掉这两位奸臣,为朝廷除患。
但是,李豫生性懦弱,害怕事情闹大。张皇后在失望之余只好找到越王李系,说:“太子仁弱,不能诛贼臣。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不料,这一密谋被程元振派出的密探探听到了,马上报告了李辅国。他们两人急忙调集皇宫禁军,守住太子李豫进军之路。太子奉诏正要进宫时,程元振将他挟持,躲藏到玄武门外的飞龙厩中,派兵严密把守。随后,程元振亲自带领禁军进宫,抓住了越王李系和伏兵。
密谋破产了。张皇后、越王李系等全被处死,病重的肃宗李亨被这意外打击惊忧而死。程元振和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继承王位,这就是唐代宗。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程元振为拥立李豫立了头功,深受李豫宠信。接着,他们两人合力,回过头来对付专横跋扈的李辅国。
李辅国要求李豫称他为尚父,并公开对李豫说:“陛下只管呆在宫中,宫外朝廷的事全由我来操办。”
程元振对代宗说:“李辅国手中的军队权力太大了,陛下应该加以限制。”
代宗按照程元振的计谋,撤掉了李辅国的职务,派人闯入他的住处将其诛杀,程元振被委任为骠骑大将军,封为邠国公,统领全部禁军。程元振的父亲也被封为司空,母亲被封为赵国夫人。
【新说】
“雍”即烹调菜肴。利用帮忙做菜的机会,乘机先尝菜肴的美味;借帮助别人,趁机力自己分得一杯羹,实在是一桩既名正言顺又实惠的美事。程元振是深明其中奥妙的。
佐雍得尝的最大好处,就是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就有越俎代庖、无功受禄的嫌疑。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实际是为自己获取利益,同时,得到好处的也不光是自己,任何人对此都无法指责。
既然是名正言顺,就可以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地去干。程元振政变成功之后反戈对付李辅国,就是这么干的。事成之后,得到的实惠不但有物质金钱官位财产,还有名声荣耀,功垂青史。
所以,运用这一策略,除了利用正当的名义外,一定要选择好可以作虎皮的对象,也就是要加以利用的对象。最好是对方有性格上的弱点,处在危难之中,有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在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就大有希望。
精明狡诈,毫无信义,心狠手毒之徒,是绝不可选作依靠对象的。否则,事成之后可能被炒鱿鱼,甚至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了!
【典源】
佐雍得尝:语出《国语·周语下》:“佐雍者尝焉,佐斗者伤焉。”
程元振政变得赏:事见《新唐书·程元振传》。
29、先意承旨,朱高炽巧成太子
【原典】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提出选定王位继承人。大部分武将认为该立次子朱高煦,因为他屡建战功,多次在危难之中挽救成祖,足智多谋,深得朱棣喜爱。
大臣解缙等人则力主立长子朱高炽,理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这么决定过,于是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朱高炽虽不招朱棣喜爱,却十分善于揣摸祖父朱元璋的心思,应答得体,朱元璋认为他有做君王的才能,决定他应成为太子。
朱元璋认为从小事上可以看出儿孙们的人品。他在世时,经常把儿孙们召入宫中,让他们读书,做一些小事,进行一些实际锻炼,以此考察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有一次,朱元璋召来秦王、晋王和周王的儿子,让他们与朱高炽同吃同住,在读书之余,派他们分别去检阅宫中的禁卫军,三王之子都想以办事迅速得到祖父赏识,因而得到命令就出发,很快就完成了检阅任务。朱高炽却不紧不慢,行动比三王之子慢得多。
朱元璋问他行动为什么这样迟缓,朱高炽回答说:“天气很冷,我让禁军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了。”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朱高炽能替别人着想,爱惜军士,品德可嘉。
一天,朱元璋把一些奏折交给朱高炽,让他分检一下,把重要的先选出来。朱高炽所选的是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有关的奏折,正迎合了朱元璋勤政爱民之心。
在送上的奏章中有一些错别字没有改正,朱元璋问道:“你大概看见这些错吧?”
朱高炽答道:“我没敢马虎,但我觉得像这样的小错,实在不会影响您的审阅。”
朱元璋听后异常高兴,说:“我的孙子有做国君的见识啊!”随后他将十八岁的朱高炽立为燕世子,为朱高炽日后被立为皇太子打下了基础。
成祖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这就是明仁宗。
【新说】
要揣模领会主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图,需要悟性,悟性是一种天赋。有人天生悟性极高,能从蛛丝马迹中悟出别人难以言说或不愿说的心意;有人却不善此道,给个棒槌就当针(真),直来直去,自然难于讨好。
不过,并不排除通过努力而达到这一效果的情形。长时间地留心观察,将观察的结果作细心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主子的心思。在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有效的、正如猎人追踪狡猾的野兽的踪迹,只要细心并有耐心,最终便能将野兽捕获。
无论是凭悟性还是凭努力,都需要小心谨慎。漫不经心,毫不掩饰,反应迟钝,都可能破坏效果。最佳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往来对答中达到默契,达到心领神会。
先意承旨的唯一目的,就是讨好取宠主人,身分地位主次是既定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或反客为主。难就难在既要表现出谦卑顺从,避免锋芒毕露,又要表现出聪明乖巧,投其所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可以讨好怎么都行,这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不妨说,先意承旨是一门讨好取宠的艺术,是以走钢丝的本领,在谦卑与聪明、顺从与主见,偏好和语性之间保侍微妙的平衡和心领神会的默契。
正因为这样,它与逢迎拍马、阿谀献媚不可同日而语。
【新说】
先意承旨:语出《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朱高炽巧成太子,事见《明史·仁宗本纪》。
30、以柔制刚,敬新磨演戏救人
【原典】
五代时,晋王李存勖打败了朱温,自立为帝,成都洛阳,成了后唐庄宗。
李存勖称帝后,重用太监和戏子,朝廷政治一片昏暗。李存勖本人喜欢化装演戏,他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做“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在河南中牟打猎。在追逐猎物中,李存勖的坐骑踩坏了当地农民的田地。中牟县令知道后,上前挡住了李存勖的马头,言辞恳切地劝李存勖替农民着想,不要毁坏农民的劳动成果。
李存勖心里想道,我身为堂堂皇帝,竟然受到一个小小县令当面指责,不禁怒从中来。他厉声斥退县令,准备命令手下将县令处死。
在这个节骨眼儿,随同李存勖来打猎的戏子敬新磨,十分同情那个县令和农民,认为县令为民请命,不该被杀,于是想出个主意来规劝李存勖。
敬新磨带了几个戏子跑去追那个县令,将县令抓到李存勖眼前。他假装斥责县令说:“你身为本县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纵容农民种庄稼,给国家提供赋税?你为什么不让全县的百姓饿着肚子,让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皇上在这里纵马奔驰打猎?你罪该处死!”
说完这番话,敬新磨毕恭毕敬地走到李存勖面前,请求立即对县令执行死刑。在一旁的戏子们也随声附和,请求立即执行死刑。
李存勖听完这些话,居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觉得敬新磨的即兴表演很不错,不亚于平时在宫廷中的演出,在高兴之余,他下令放了县令。县令得以免死。
不过,自称“李天下”的李存勖的皇帝瘾没过多久,便被大将李嗣源取代了。
【新说】
皇上的震怒,如同狮子起身大吼,是不可阻挡的。盛怒之下,岂能保命?
然而,戏子略施小计,以戏平怒,以柔制刚,终于化险为夷,虎口救命。观者无异于在看一场恐怖剧。手心捏着汗,心提到嗓子眼儿上,直到落幕,才喘出一口大气来,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戏子的幽默,越发觉得其味无穷。
事情经常是这样,看起来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制服最强硬的东西。水够柔软的了,而滔滔大水却能冲决坚固的堤防,造成巨大灾难;涓涓细流、能将顽石的棱角磨去;小小水滴,天长日久能穿透石块。再刚强的汉子,也有被似水柔情瓦解的时候。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刚一柔,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克相服。
柔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在它下面其实蕴藏着力量。水中蕴藏着能量,儿女情长具有使人心动的情感力量。刚,其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看似势不可挡;柔,其力藏而不露,看似软弱无力,其实如绵里裹针。因此,不妨说,以柔制刚,是以一种无形之力去战胜另一种有形之力,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力之间的转化罢了。
柔中也包含着智慧和机敏,诸葛亮的空城计未用一兵了卒击退了强敌,用的是看不见的智慧之力,其中奥妙是不可以吐露的。
柔中也包含着自信和勇气。敢于出面和强敌对抗,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面对老虎之时,旁观者不难看出处境的危险和结局的可怕。既已挺身而出,首先是置安危于不顾的气魄,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力挽狂澜。
所以,不要小看柔,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是常人悟不透的。
【典源】
以柔制刚:语出《老子》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奠不知,莫能行。”
敬新磨演戏救人:事见《新五代史·伶官传·敬新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