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大致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习得,一种是学习。学习多表现在技能方面的,例如:如何将作文写得更好,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学好数学,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看似好像无用,但是学好后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例如,如果会快速阅读,在今天信息泛滥的时代就能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技能以外的知识则大部分靠习得来获取,例如:乐观、说话、走路等,这些大部分是通过习得而掌握,所以你会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知识没有教给孩子,但是孩子自己就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成功和失败并不能全部归因于一个方面,他是很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乐观也是这样的。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是这样说的: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乐观的品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乐观的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乐观的,还有一些孩子是悲观的,那么如何让一个悲观的孩子习得乐观品质呢?这就需要家长学习如何让孩子习得乐观的品质了。
下面我将从乐观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如何让孩子习得乐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
一、乐观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1、遗传;
大约有25%的乐观与悲观的分数是通过遗传得来的。1990年,心理学家通过对115对同卵双胞胎与27对异卵双胞胎完成解释风格的问卷,发现同卵双胞胎的答案非常相似,比异卵双胞胎更加接近。如果同卵双胞胎中一个是严重的悲观者,则另一位几乎也是很悲观的人,而通过异卵双胞胎的分数并不能预测另一位双胞胎的分数。但是心理学家们也强调,乐观一部分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表示一定有乐观基因的存在。
2、父母;
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他的孩子多半也会习得这种暴躁,当你情绪激动时,孩子的警觉性也会相应的提高。一个乐观的父母,他的孩子也会习得这种乐观,所以当孩子是一个悲观的孩子你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悲观的家长。
3、社会环境;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的生活圈子也随之变大,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会来自于老师,同伴的影响,如果孩子的老师用一种否定孩子能力的方式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会习得悲观,例如:当一个孩子数学没考好,老师这样跟孩子说,你似乎不擅长数学,每次数学考试结果都有很大的问题,注意,这样就给孩子贴了标签,孩子在这种标签下生活,久而久之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的数学不行。如果当一个孩子数学没考好,老师这样说,我看你上次在跟小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可是相当的厉害,那么难算的牌你都能算好,这次数学没考好是不是因为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呢?这样孩子会想到仔细学习这些内容。
另外还有来自同伴的影响。
4、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
在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习得性无助,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适量的失败能够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但是长期的挫折就会让孩子悲观从而否定自己。
我们会发现,以上4个原因只有一个遗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大概占比为25%,其它三个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那么,当孩子悲观了,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习得乐观呢?
二、如何让孩子习得乐观;
这里要介绍艾伯特·埃利斯与阿伦·贝克共同建立的认知治疗,”ABC”模式。A代表不好的事,C代表后果,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
我们会现,在这三个因素里A是不能改变的,C后果是由于B对不幸事件的看法和解释采取的行为造成的。所以我们能改变的就通过B来改变C。
例如:当孩子数学成绩没有考好,这是不好的事,其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更努力学习,也可能会让孩子放弃再学数学,造成这种不同的结果的原因来自于孩子的解释。
假如孩子认为他没有学数学基因,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假如孩子认为他只是因为没有弄懂这些考试的内容,那么他就会认真学习里面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习得乐观,就让孩子根据实际情况来解释造成不幸的事情的原因。要有正确的信念,不能“空洞的乐观”。
这需要来自父母的帮助,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乐观,父母不是乐观的孩子很难觉得乐观。
第二、要帮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包括,不要否定自己的能力,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在平时生活中多锻炼孩子的能力。
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习得,对家长来说是学习,家长的任务比孩子的任务重得多,因为习得发生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而学习是需要我们不停的探索研究,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路并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