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故写几篇读书笔记,记录见闻。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权书》是其扬名的主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古代兵法及权谋。他的议论文,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见一斑。
下面是全文之序。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第一句“儒者不言兵”让我想到《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最好的军事手段是以我方的谋略挫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瓦解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次进攻敌人的城池。所以儒者不言兵应该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苏洵接着说,一旦开战,仁义之师也不可能没有战斗的方法就能取胜,并以周武王任用姜太公为例,即使是仁义之师,也得有人能带兵打仗出谋划策不是?
然后提到牧野之战。这里引用了《牧誓》里的一段话,是周武王在牧野决战前的誓词,原文是“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这句的译文是:今天的决战,我们进攻的阵列的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奋勇向前啊!在交战中不超过四回、五回,六回、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
这里是说士兵进攻要整齐有序以论证带兵要有方法,有些人翻译成要经过七次战斗就南辕北辙了。
所以《权书》是一本兵书,是达到仁义的手段,和《孙子兵法》论述军事一般规律还不太一样。可能《孙子兵法》崇尚不战而胜的谋略,而这本书更注重带兵打仗的细节。
既然已经兵戎相见,想必已无仁义可言。
就像两个国家,外交手段用尽了,谈来谈去根本谈不拢,没办法,只能开战了,于是这本书就派上用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