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几个很久没有聚过的朋友聚餐。
有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于是大家的话题也围绕教育谈了一会。
一个老领导说在他们集团的这么多二代孩子中,出国读书的不少,但目前学成回国以后有稍许成就的就只有两个孩子,现在都在北京发展。
想起白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清华留学生回国率不到20%, 清华校长和北大教授的解释, 你信谁?》。
“清华大学发布的一份《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的赴美留学生中,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只有约19%,即不到两成,其他的都留在美国了。”
“另外,据《2019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马上回国就业,也只有28%,也就是不到三成。”
“留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国就业,并不是清华和北大这种高级学府特有的现象,而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和被誉为数学天才的前北大教授许晨阳分别给出了解释——两种解释,截然不同。”
施一公认为能够留下来的留学生多是因为追求轻松安逸的生活条件,因为美国的房价低、物价低。
“对于留学生这个优秀人才群体而言,只要能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几年后,就能顺利贷款买房,买房问题几乎不是问题。”
但有“数学天才”之称的前北大教授许晨阳却从另外角度给出解读。
他认为国内学术不端现象普遍,而且生活成本高,因此留学生回国无法专心搞学问,就算成为年轻的科研学者,机会依然渺茫。
我在澳洲生活过,所以知道留学生想留下来其实很不容易。
首先要能毕业,然后要找到正式工作,留学期间还不能有不良记录。
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纯粹就是混日子,在大陆都读不好书,到了那边又没有监督就更读不好了。
深圳有个孩子,去澳洲读书直到因为严重学业问题被遣返英语还说不利索。
另外,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人说放弃了国外的汽车洋房回国发展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因为哪怕是最低收入的工作其实也是可以买得起汽车和别墅的。
附:200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0年后,施一公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待遇,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并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2年,许晨阳在美国学成后,第一时间选择回国,之后在母校北京大学工作5年多;2018年,在获得国家“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当时很多人费解的决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