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的一天,汽车载着我们这些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与憧憬的一群人,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从此,豆蔻年华的知青们在淮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我们苦过、乐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60年代开始,全国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我高中毕业就落户阜阳县插花公社杨桥大队。我们与乡亲躬耕垄亩,修渠治水,栉风沐雨。燃激情洒热血,情结沃土。
当年一句口号造就了一代知青,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知青留在农村最宝贵的财富——青春。四十多年过去了,知青这个词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是沉甸甸的,固然,上山下乡这场运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铸成了我们的人生格局。让我们品尝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可以豪迈的说:中国历史上厚重的一页,那就是不能忘记的一代人——知青,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撑起过祖国的脊梁!当年的风和雨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的话题。
这年底我来到阜阳县种猪场。猪场分为东场西场,西场是总部。场长左振海,山东南下干部;政工主任武敬堂当地干部;财务负责王绪亮;农技干部蔡保权,这些领导对知青还好,但我们还是与他们仍保持一段距离。’对我们来说,只要一提起知青生活,便能立刻把我们带回到青年时代,带回到广阔天地。有多少悲喜,有多少梦想,永远地留在了那个逝去的年代,重温那些悲喜,那些梦想,我们有欢欣,也有泪水,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已成为过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我们相距越来越远,但这种扯不断的情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我们,并且越来越近,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终于从封不住的盖子里飘溢而出。
我们是多情的。从我们从学生变成了“知青”,从同学变成了“荒友”,变成了“知青”这个大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我在他们中间低两年级,自然也得到他们照顾。前几年农场开始招工、推荐上大学、当兵已经走了一部分,我到那还有小部分知青坚守那里。在青涩的青春岁月里,我们结下了缘,凝成了结,友谊温暖着我们枯燥的生活。我结识了陈建军、邓和国、丁可歌、马辉、张英霜、胡如亮、李贺森、张军良、宁涛、王传辉、沈建、刘晓明、黄余乐、宫秀芳、王亚兰、杨志芳、李玉明等同甘共苦的经历成为感情上很强的纽带,天下的情谊没有知青的那么的纯,那么深,那么的无私。如今不论在哪里,只要你说自己曾当过知青,不需要多说什么,自然就有了一种理解,有了一种默契,有了一种亲和感。这种知青情谊在当今人际关系淡漠、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前天我去了趟猪场,那里满眼残败,没有当年的风光,住过的宿舍已变成危房。但我们仍然怀念那里,因我们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知青宿舍 农场大门有过知青的经历,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只有知青才最有资格说:磨难是我们的人生财富!四十几年前的沧桑在笑语中渐渐远去,我还记得发生在知青里的有趣往事,一件件常常浮现我的眼前,就如作日。知青难忘农场,农场更为有了知青而自豪。尽管我们离开了这块土地,尽管眼下我们的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但那段尘封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岁月却因为拥有共同的时空和内容而拥有更深刻的内涵。是命运让我们共同编织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火红岁月。 (2020年初夏 写于采风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