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沟通方法论,读《结构思考力》札记
一、什么是有效的沟通
很多书都在谈论沟通的方法论,其实沟通的问题可以简化为你的表达,对方有没有理解,对方的表达,你有没有理解。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对方如何表达你是不好控制的,只能尽力去理解,但是你如何表达确实完全可能自我塑造升级的,所谓“思考清晰,表达有力”。这也是是《结构思考力》作者所着力想教给读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为什么要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其实有很多场景需要这样的能力,比如你的年终述职,怎样清晰的表达自己这一年的工作成果;又如项目企划,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传达给相应的合作方寻求支持;再如平时的工作汇报,如何让上司明确的知道当前的工作进度与风险。
在没有结构化思考这些问题时,可能给出来的汇报、文档、PPT如同流水账一般,耗费了大量时间准备,但是上司、听众看不到重点,抓不住要害,难以接收到有效信息,更难以给你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达不到有效沟通的初衷。
三、如何才能结构化思考与表达
这其实应该是两个问题,首先是如何思考,然后是如何表达,思考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达成效果的临门一脚。
《结构思考力》给出了五个步骤:分别是,明确概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 纵向结构分层次, 横向结构选顺序,形象表达做展示。这五个步骤,基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自下而上,构成了严密的思维与表达体系。接下来分别从这五个角度出发谈一下我的理解。
1. 表达框架
这一步是要统筹所要表达思想的总体框架, 通俗的说,是先搞清楚要表达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就要求需要无论如何,先把你的结论表达出来,这看起来很容易,但实则对于我们的通常思维存在很大挑战。
因为对于国人来讲,习惯于迂回的说一件事情,比如一个朋友跟你打电话,先嘘寒问暖问了好多彼此近况,然后说一些之前的故事,谈了十几分钟,最后说其实是有件事情想拜托帮忙。这种思维习惯,是在陈述了一圈外围的事实之后才说出重点,从沟通效率来讲,其实不高。
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需要先把结论表述出来,让人明白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去逐步去阐述。
2. 目标与主题
确定目标是梳理思考的第一步,有了目标整个论述才有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是一个非常真切的道理。
确定了目标之后,需要思考在这个目标前提下要表述的主题,可能的话还要对主题适当的包装。
又了目标和主题,还有一步至关重要,就是如何将受众引入到你的思考轨道上来,这一步就是序言的设计,概括来说,如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让你的上司、同事、听众对你的话题感兴趣。
3. 纵向思考
表述一件事情往往有多种角度,我们可以抽象成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要求对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这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先提出一个疑问,再回答这个疑问,接着提出下一个疑问,再进行回答。第二种是自下而上,对一堆信息、数据,先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分类进行概括总结。
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比较适合于一个明确的结论,你需要做的是一层一层阐述它。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对于一个不那么明显的结论,你需要根据一个个事实与数据来推测它。
4. 横向思考
在纵向思考对整个思维结构进行分层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充实每一层的内容,即所谓横向的思考方式。通常有两个工具可以选,一是逻辑递进的演绎法,而是归类分组的归纳法。
演绎法最经典的便是三段论的方式,从大前提推测出一个小前提的结论。而我们更常用的可能是所谓2W1H的演绎方法,即What + Why + How, 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做,简单的三部,可以解释清楚绝大多数问题。
归纳法里我们有两个工具,一是所谓MECE方法,“相互独立,力求深入”( 这里可以联想到软件设计思想里的模块化+微服务的方法),总体思想是对于具体的子模块信息分而治之,互不干扰。在MECE方法的基础上, 可以演绎出来一个非常有用的2*2矩阵的工具,即任何问题都可以抽象出两个核心要素,比如我们熟知的时间管理概念中的重要和紧急。
5. 形象演示
在通过框架->目标->主题->纵向->横向 这一系列的思维步骤之后,最后的临门一脚便是如何展示,这其实也是有方法论支撑的。
比如如何突出展示的卖点,对于一个想要表述的主题,通常可以用生动的类比,或者引用相关热门的话题等方式。在准备演示的时候,可以抛开电脑,先尝试用手绘的方式把中心表达出来。
总结
看书学习是为了用,如果没有使用,那么看再多书,只能算是一种休闲,
这篇笔记实际上就是采用了书中提到的2W1H, 虽然对于结构思考的学问才刚刚开始了解,但是对其应用已经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