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行了一课时的《陶行知先生二三事》,感觉累,整堂课分明就是拖着学生在走,那么多大脑呢,能不累?
学习是要拖着来吗?显然不是。其实对于这样的白话文,学生自己就能读懂。能读懂大意,能读懂人物的特点,但真正的味道,还需要一份点拨,就如卤水点豆腐,如画龙点睛。
这堂课我之所以感觉累,就是因为讲得太多,就想将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塞给学生,结果口若悬河,而学生也累,累在听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累在没有自由探究的空间。于是,一堂课下来,大家都觉没意思。
如何有意思?其实首先要回到问题的初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多么简单直接的道理,语文课堂想着各种法子让学生读起来,悟起来,不就成了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作用无非就是在其中穿线引导,点拨提升。
正如人生没有彩排一样,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现场直播。如此,在下节课就从另一个角度想办法来弥补吧。如让学生合上书静静回忆文章中那些打动你的细节,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温度,探究作者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捕捉类似的素材……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无论怎样,语文课堂,不妨就用变着法的各种读,让孩子们亲近母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