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5讲听课笔记

105讲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27 16:39 被阅读0次

105.八王之乱:一场给历史带来深重灾难的闹剧

主讲:姜鹏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第九子);在推翻贾南风的统治之后,被封为相国,掌控朝政。但这并没有让他的野心停止膨胀。接下来司马伦做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什么事呢?他篡位自立了。一开始的时候装神弄鬼,谎称司马懿显灵并且开口说话,要司马伦早正大位。接着司马伦派心腹进宫,抢夺了晋惠帝的玉玺,并且伪造了晋惠帝主动让位的诏书,然后司马伦就登基了。

      这样的行为怎么可能服众呢?当时和司马伦地位相当,又手掌兵权的宗室大有人在,凭什么你就越过我们做皇帝了呢?这时候领头起来反对司马伦的,就是我们上一讲里提到过的齐王司马冏(司马攸的第二个儿子)。司马伦篡位后不久,齐王司马冏就发布了檄文,声讨司马伦;遣使告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第十六子惠帝异母弟弟)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孙子)、常山王司马乂(晋武帝的第六子惠帝异母弟)、新野公司马歆(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之子)。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给予了响应,河间王司马颙先依附赵王司马伦,后转投给齐王司马冏。这次事件中,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为主要力量,故称“三王起兵”,另外长沙(常山)王乂在后续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其实就进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的核心阶段,指的是八位司马氏家族中被封为王的人物相互残杀、搅乱政局、败坏天下的过程。广义上的“八王之乱”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不久就开始了。我们之前重点介绍过的贾南风发动的两场政变中,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八王中的两位王,他们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和楚王司马玮(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的第五子)。推翻贾南风并进一步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是其中第三位,而此时团结在一起声讨司马伦的四位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以及长沙王司马乂,也都属于八王中的人物,这样加起来一共有七位了。最后一位收拾残局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的孙子),关于这个人物我们以后再介绍。

      我们先借这个机会分析一下“八王之乱”中的一些问题。按这个说法,虽然贾南风执政期间也归在“八王之乱”里面,但真正造成大规模混乱和杀戮的,是司马伦废黜贾后、篡夺皇位之后。这里就体现出我们上一讲分析过的贾南风和晋惠帝才是利益共同的问题。晋惠帝虽然低能,但他毕竟是合法的皇帝,顶着伦理的光环,很多人都想通过控制他来掌握政权,但稍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废掉他。这样的话,贾后执政的合理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贾后和他的关系是最特殊、没有人能够替代的。当贾后被废黜,司马伦掌权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司马伦跟晋惠帝的关系一定比齐王冏更亲密吗?而且晋惠帝还有好几个亲弟弟还在,论血缘关系都比司马伦近,掌权的凭什么是你司马伦呢?这种不满,从司马伦刚上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更何况司马伦还极其愚蠢地废帝自立,给了政敌很好的理由。

所以我们看到贾南风执政期间局面还是相对稳定的。晋惠帝就像一个漂浮不定的锚,贾后就像拴住他的那根绳子,只有贾后才能稳住他。贾后一死,晋惠帝又回到了漂浮不定的状态,其他人都争相抢夺他,又都不具备特别的优势,所以引发了更为混乱的局面。如果贾南风不那么急迫地除掉太子司马遹,西晋历史的局面还不至于这么迅速地走向奔溃,这是贾南风要负责任的地方。

      我们接着讲三王起兵反对司马伦。司马伦虽然不得人心,但他掌握着中央禁军,实力非常强大。齐王冏和成都王颖分两线和司马伦的军队作战,拉锯都非常艰难,都经历了先败后胜的过程。齐王冏先是被司马伦的部将张泓打败,后来勉强扳回一局。成都王颖一开始跟司马伦部将交锋的时候败得更惨,损失了上万员兵将。成都王比较年轻,遭遇惨败之后打起了退堂鼓,这时候他手下一些有识之士鼓励他,让他坚持住。认为司马伦的军队刚打了胜仗,一定疏于防备,我们如果重整战鼓,星夜兼程出其不意地去袭击他们,肯定能成功。成都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果然打了司马伦部下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司马伦的部将们各自为政、号令不一,所以成都王成功地反败为胜。

      司马伦的军队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回首都洛阳,洛阳城里那些早就不满司马伦篡位的王公大臣们沸腾起来,率兵闯进宫殿,杀死了孙秀(司马伦亲信,八王之乱的主要推手),逼迫司马伦写下退位诏书,并迎回了晋惠帝,请他复位。当晋惠帝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时候,史书上有一句非常令人感慨的话:“百姓咸称万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名分的敬畏。晋惠帝虽然是个低能儿,但他不是一个坏人,他的智商和身份之间的不协调,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而且是一个悲剧性的玩笑,但这一切不是他的错。不管怎样,现在老百姓们宁愿承认一位虽然低能,但合法的、不坏的皇帝,也不愿承认一位心智比较成熟,却很坏又不合法的皇帝,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很多历史故事都在嘲笑晋惠帝的低能,但我个人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却是对他充满了同情。

      那么推翻司马伦之后,问题就解决了吗?我们前面讲,当时反对司马伦最重要的王有四位,分别是: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长沙王乂。推翻司马伦之后还是需要有人来主持朝政。这四个人当中谁最合适?齐王冏是首先号召大家起来推翻司马伦的,功劳最大,从身份上说他是老齐王攸的儿子,宗室内部地位也还说得过去,所以他肯定是执政的有力竞争者。另外,成都王颖是晋惠帝的亲弟弟(同父异母),而且这一役中战功最大,也是执政的有力竞争者。最终成都王听从了大臣们友好的建议,摆出了退出竞争的高姿态,把执政的位置让给了齐王冏,自己回到驻地邺城。齐王就留在洛阳辅政。但晋惠帝的太子因为之前已经被贾后毒害而死,缺乏皇位继承人,所以作为对成都王功绩的肯定和回报,朝臣们把他立为皇太弟。而另外两王中河间王颙也回到了自己的驻地长安,长沙王乂则留在洛阳协助齐王处理政务。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好的安排,这些手握兵权的诸侯王们和睦相处,似乎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但永远不要高估名利场中的人性。西晋末年政局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各拥强兵的诸侯王们谁都不会彻底服谁,却没有一个人能彻底搞定其他人。纷争就是从这儿演化出来的。

      齐王执政还不到两年,太安元年(302)年底,朝廷收到一份弹劾齐王骄奢淫逸并有僭越表现的奏章。上这道奏章的是远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那么齐王冏是否有政治野心呢?从一些迹象上来看,可能是有的。比如他不仅住进了当年他父亲司马攸在世时居住的齐王府,而且还对这座旧府邸大肆扩建。可能你会问,儿子住回老子的房子里,有什么问题呢?你别忘了,老齐王司马攸当年可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座齐王府就是当年的一个政治漩涡。现在小齐王以执政者的身份又搬回了这座府邸,很难阻止人们产生皇位之争可能再度兴起的联想。

      另外还有个实锤更能彰显齐王的野心。他为了久揽大权,开始排挤皇太弟司马颖,在宗室中选了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孩,把他立为晋惠帝的太子,这当然是大失人望的事。

      在这一场杂乱的纷争中,晋惠帝的智商不仅仅是他自身的缺陷,很多时候也是对别人定力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离这个位置近的人,明知晋惠帝的合法性,也会因为他的低能而忍不住去篡夺这个位置。河间王司马颙弹劾齐王司马冏,一定是察觉到了背后的玄机。当然河间王自己也不是纯粹为晋惠帝、为天下苍生考量的好人,他发起这场弹劾有他自己的政治目的和野心在里面。

      河间王弹劾齐王的事传开后,之前表示谦退的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也不再谦让了,因为他的实际利益在齐王摆布下受到了损害,于是发表声明支持河间王的弹劾,声讨齐王冏的奢僭。这时候留在洛阳协助齐王冏处理朝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在河间王的怂恿之下,成了讨伐齐王司马冏的急先锋,发动政变拿下并杀掉了齐王。因为长沙王也是晋惠帝的异母弟,认为自己和皇帝的关系比齐王近,齐王虽然在剿灭司马伦的过程中有功,但凭什么就这样大权独揽呢?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杀掉齐王天下就太平了吗?和以往几次一样,远远还没有。那你有没有找到这几次政变的规律呢?我来总结一下,规律就是上一场政变中的获胜者必将成为下一轮政变中被狩猎的对象。贾南风赢得政权后,成为司马伦的狩猎目标,司马伦掌权后成为四王的狩猎目标,四王中齐王胜出掌权,又成为下一轮的猎物,这一轮博弈中是长沙王司马乂猎杀了齐王,那么长沙王自己逃得过被猎杀的宿命吗?答案显然是不能。消灭齐王,只是河间王、成都王的直接目标,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想控制朝政。当长沙王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马当先干掉齐王并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执政的时候,他必然成为下一个被河间王、成都王联手剿杀的目标。

      于是河间王、成都王分别发兵讨伐长沙王,具体的战争过程咱们就不多说了。从抽象的角度看,曾经发生过的、熟悉的那一幕又重演了。长沙王因为掌握了中央禁军,所以在战场上并没有落败,而是多次击败了河间王、成都王的军队。但在宫廷内部,有另一个名叫司马越的宗室,他被封为东海王,是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馗的孙子,他担心这样下去长沙王迟早会撑不住了,于是从内部发动宫廷政变,率人把司马乂拿下了,之后司马乂被杀。大家注意,东海王司马越就是八王中最后出场的一位王。这时候八王都已经出场了,但其中五个都已经死掉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何时是个头?

相关文章

  • 105讲听课笔记

    105.八王之乱:一场给历史带来深重灾难的闹剧 主讲:姜鹏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第九子);在推翻贾南风的统治...

  • 2020-05-19 情绪要被正视,而不是抑制

    【目标回顾】: ? 上课&讲试卷 完成 ? 笔记 完成 ? 听课 完成 ? 阅读 ...

  • 95讲听课笔记

    95. 石亭之战:最能说明如何“以史为鉴”的一次战役 主讲:姜鹏 在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后,东吴方面也...

  • 88讲听课笔记

    赤壁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主讲:姜鹏 公元208年农历七月,曹操率领军队南下。正好这一年的八月,荆州牧刘...

  • 96讲听课笔记

    96.司马懿如何登上历史舞台? 主讲:姜鹏 在三国时代,曹魏政权领导人的更换速度很快,曹操逝世以后,曹丕仅仅...

  • 99讲听课笔记

    99.三国归一 主讲:姜鹏 司马昭在公元263年消灭了蜀汉政权,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久就去世...

  • 93讲听课笔记

    93.刘备为什么会被火烧连营? 主讲:姜鹏 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了汉...

  • 94讲听课笔记

    94.诸葛亮最有胜利希望的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了? 主讲:姜鹏 蜀汉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在写...

  • 132讲听课笔记

    132“唯才是举”的得与失 主讲:姜鹏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得与失。那么唯才是举,它是不是像...

  • 131讲·听课笔记

    131讲曹操为什么要提“唯才是举” 主讲:姜鹏 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针对的就是东汉后期的那种选拔制度,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5讲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hk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