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岁的学生完成了一项解决问题的游戏,随后他们得知自己答对了80%的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得到了天生聪明的夸奖,而另一部分则得到了努力工作的表扬。研究者研究学生的感受、想法,以及他们在后续任务中的表现。
主要研究结果
1. 在后续的任务选择中,因为智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他们认为能让自己显得聪明的任务。因为努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帮助自己学会新事物的任务。
2. 与因为努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相比,因为智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表示没有那么享受任务。
4. 智力受到肯定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任务中成绩下降,而努力受到肯定的学生则会有进步。
5. 在因为智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中,86%的孩子会询问同伴在同一任务中的表现。在因为努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中,只有23%的孩子会询问同类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询问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6. 在因为能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中,38%的孩子会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数量撒谎。在因为努力而得到表扬的学生中,只有13%的孩子会撒谎。3. 与努力受到肯定的学生相比,智力受到肯定的学生不太可能坚持自己的任务。
聪明反被聪明误!
或许这项研究从另外一个视角诠释了“聪明”是个坑!如果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你倾向于从聪明的角度去归因,无疑那是一个天坑!
一个孩子取得成绩如果被夸“聪明”。因为这么一个夸奖,孩子将来可能出现的行为是:1.不敢挑战困难,因为他要小心呵护他的“聪明”,生怕失败之后有损于他的聪明。2.不愿意努力,因为在他看来,努力得来的成绩不够聪明。你希望看到孩子这种状态吗?
反之,一个孩子将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努力,孩子就容易形成成长心态。他愿意去尝试去体验各种可能性,他不畏失败,他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经历各种体验。
二者的悬殊差异,原因就在于聪明是不可控的,而努力是可控的、成长性的。
有些青少年亚群体中有种不良的文化,他们推崇那些看起来不努力学习却成绩优秀的孩子,鄙视那些努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价值观那是蛮可怕的。
如今有不少父母也缺少成长心态,生怕孩子犯错,于是不鼓励孩子做出各种尝试。久而久之,孩子也生怕犯错,只愿意去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两种不同的归因,慢慢地就容易塑造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且不可改变的,且经常给自己贴标签。我是成功的,或者我是失败者。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刻意练习加正确的方法就有希望达成。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面对生活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应对:
1、遇到挑战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者首先会逃避挑战,因为挑战会走出他的能力边界,会让他失败,显得很难堪。但是成长型思维者就会说,我可以试一试,我可以学一学。尽管我可能失败,但我能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所以,父母自身也要有成长心态,鼓励孩子去做各种尝试、去挑战自我,大不了从头再来!
2、遇到阻碍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者偏向于做自我保护,保护自己让自己显得一直是一个胜利者,一直是一个成功者,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面子。
成长型思维者面对挫折会坚持不懈。他会觉得失败是暂时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可以从失败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可以走向下一步的成功。
3、对待努力的看法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努力不会对结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只能让这个东西看起来好一点,或不让这个结果变得更坏。但是成长型思维者会说只要努力了,我就能变得更好。也许我的梦想最终没办法实现,但只要努力了,我就能变得更好。
4、对待批评的看法
固定型思维者是非常讨厌别人批评他。因为觉得别人的批评是对他的冒犯,觉得自己的面子过不去。认为批评是否认,认为自己的优势没得到别人的肯定。
但成长型思维者会接受这种批评,无论是别人善意的或恶意的批评,他会从反馈中学习,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让自己变得更好。
5、当身边的人成功的时候
固定型思维者有时会觉得他人的成功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他非常不乐意看到别人成功,他会妒忌别人成功。
但成长型思维者面对别人的成功会很开心。因为身边有人能成功,这给他带来一种希望。他能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得新知,获得灵感。
总之,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我们的反馈显得极其重要。三思而后行,而不要信口就来。
“某某同学,我是央视记者,请问你这次期末考试进步那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的回答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期待,这些分析经过自己的大脑并表达出来,他所归纳出的原因就会植入他的记忆。如果有些原因孩子没有归纳全,我们可以补充。
“不止这些,我觉得你这次考得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你将错题本的题好好复习了一遍。”
亲子间带有游戏性质沟通,往往收效不错。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