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版权是归林顺潮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当晶体发生病变影响视力时,患者可能会需要接受晶体摘除手术,而白内障是其中最常见的病因。目前白内障手术在全球已十分普遍,每年世界各地共进行过千万例白内障手术,可谓是世界上最常做的手术之一。
晶体负责将进入眼内的光线聚焦到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从而形成图像,具有大约1000度远视眼镜的聚焦能力。通常情况下,如果晶体被摘除,则需要同时植入人工晶体来替代晶体的屈光功能,否则病人需要佩戴极深度数的远视眼镜才能看清影像。
手术中所植入的人工晶体需要度数合适,最佳位置应该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病人在手术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屈光功能。目前由于白内障手术的设备和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手术已是十分之成熟和标准化,手术整体的风险也非常低。绝大部分病人都能重获良好的视力,所植入的人工晶体也可以永久使用,一般不需要更换,但当人工晶体植入后出现术后屈亮度数与目标屈亮度数有较大差异、人工晶体发生脱位或因人工晶体引起眼内不良反应或不良视觉质素时,则需要取出晶体更换另一枚人工晶体。
图:因为晶体脱位较多,会产生视力下降、眩光及鬼影等症状,需要更换晶体才能改善视力。
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人工晶体?
需要更换人工晶体的情况包括:人工晶体度数与手术前所设定的目标屈亮度数差异较大、较严重的人工晶体脱位、病人无法接受的术后视觉质素(如眩光等)、人工晶体发生损坏(包括晶体钙化、雾化等情况)等。
一般来说,手术前医生会为病人测量眼睛指数以计算术后的目标屈亮度数,确定需要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实际的度数可能会与预计度数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一些先天性白内障的病人在儿童时期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即使手术已经根据眼球发育预留度数,但因发育情况变量较大,可能会出现人工晶体度数与实际需要度数相差较大的情况,而需要进行更换人工晶体手术。而多焦点人工晶体可能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质感,引致眩光的现象,另外,大脑也有可能无法适应因多焦而产生的影像混乱。研究显示,有80%的病人在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后可以彻底摆脱眼镜,但也有2-3%的病人需要将多焦点晶体置换为单焦点晶体。
较常见人工晶体更换手术的成因
1.
人工晶体引起视觉质素不良(如眩光等)
2.
术后屈亮度数与目标屈亮度数相差较大
3.
较严重的人工晶体脱位
4.
人工晶体引起眼内不良反应(如虹膜发炎等)
5.
人工晶体出现损坏、钙化或变性等
手术过程拆解
更换人工晶体的手术属于难度较高、精细而较复杂的手术,还应准备额外的手术仪器(如前部玻璃体切割仪器)以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的要点是在尽量不损伤囊袋的前提将原本的人工晶体分离,然后经切口取出。主要步骤包括:1. 使用特殊的粘弹啫喱作为缓冲介质,分离原有的人工晶体;2. 彻底分离人工晶体之后,将人工晶体转移到前房内;3. 经切口取出人工晶体;4. 置入新的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取出切口的传统做法是使用角膜边缘的较小切口(约为3-4mm),人工晶体需要在前房内被折叠后经此切口取出,因为在前房内空间有限,误伤眼内组织损伤的风险较大,而且角膜切口也可能导致较大散光。不过目前,可以采用一种较新的方法,在巩膜表面制作特殊的切口,大小约为6-7mm,人工晶体经此切口取出时不需要折叠,减低风险。由于切口经特别设计,除了可以自行闭合并无需缝线外,此切口还可起到减少散光的作用。另外,如果病人散光较多,还可以在手术时做额外的角膜切割,为病人改善散光。
图:在前房内折叠人工晶体后从角膜切口取出,造成眼内组织损伤的风险较大。
图:使用新技术经特别设计的巩膜切口(箭咀)取出人工晶体,无需折叠,提高手术安全系数,还可减少散光。
什么时候进行人工晶体更换手术?
如果原本植入晶体的时间在3个月内,则囊袋内的疤痕组织尚未十分结实,分离相对较易,如果晶体已经植入较长时间,则疤痕组织可能十分结实,增加手术难度,发生囊袋或悬韧带损伤的风险也较大。为减低手术风险,本人建议在一般情况下,手术时机应尽量选择在原本手术后三个月内。不过,即使在植入晶体数年后,也有不少成功个案。
对于某些后囊在手术前已经不完整的病人(例如曾接受YAG激光切开后囊的病例),由于承托力不足,较难将新的人工晶体植入在囊袋内,这些病人可能会因此被建议不要接受人工晶体更换手术。但实际上,新置入的人工晶体可以放在睫状沟内,又或者使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固定人工晶体,都可以让人工晶体获得良好的固定。
总的来说,医生会为病人进行详细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接受人工晶体更换手术,手术前会根据病人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法,并准备适合病人的新人工晶体,然后再进行手术。不过,由于手术较复杂而且难度较高,需要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准备,医生还需要准备特别的缝线人工晶体以应对病人不适合植入普通人工晶体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