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主张顺时而居,在饮食上也根据季节变化而改变。人们穿越四季,历经戏剧性的气候,从自然中获取能量,竭尽材质,慰藉生活。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谈到的“时节须知”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初春时节,寒气还未消除殆尽,带有热量的食物能够驱除寒冷。立春时刚出锅的春饼,让人感到温暖无比。寒食时节,阴雨绵绵,因此,富含能量的甜甜的寒食粥成了节日的必备食品,粥中的糖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既可以舒暖身体,还能让心里更加宽慰。
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各类蔬菜旺盛生长的时节,古人多在春盘中加入了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如韭菜、蓼芽、芹菜等。此外,也有食春茧的习俗,样式如今日的厚皮发面包子,也与今日春卷的样式迥异。文人们也很喜欢将酒作为春盘的伴侣,如“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立春之时,吃着春饼时蔬,喝着春酒,可谓乐在其中。
夏季,暑气上升,偏好清凉解暑的食物,从“羹鹅[插图]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白玉蟾《端午述怀》)中便能看到。农历的六月,天气渐渐炎热。古人很注重三伏,这一时期各类甜品、果蔬、冷饮便成了人们的心头爱。街头巷尾、城门边和城里的热闹地售卖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等瓜果和食品。店铺里还卖甜点,沙糖菉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等。
夏日往往选择四边通风的亭子、建在水上的楼榭来避暑,或者是住到高高的楼房里,在木柜里存着冰,在盆子里用雪水浸泡瓜果。为求清冷,在炒面中加冰称为“冰炒”,将面条过凉水叫作“冷淘”。
秋季,寒霜始降,在坦荡无垠、五彩缤纷的大地上,满是万物成熟的丰收之象。鱼蟹、水果开始上市,古代文人们便喜欢在此时结伴郊游,饮酒作诗。酒虽是冷的,但饮下之后却觉浑身发热,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御寒的功效。此时百花渐凋,但菊花却才开始盛放,重阳时节登高时喜饮菊花酒、吃菊花糕。
尤其像中秋这样的节令宴会上,酒和鱼总是相伴出现的,“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鱼无酒,不了一生浮。”诗词中多次提到的鱼酒搭配是莼菜鲈鱼脍和新酒。这里的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又名“水葵”,鱼或肉切细做菜,称为“脍”,故称鲈鱼脍。鱼丝与金橙细缕拌食,号称东南佳味。
冬季,气温下降,饮食上则以防御风寒为主啦,厚重之味的食品与滚烫的有汤类的食品成为冬季饮食的首选。
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客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酒后得此,其益可知矣。《楚辞》有“蔗浆”,恐即此也。(《山家清供·沆瀣浆》)
雪夜,芋正熟,有仇芋曰:“从简,载酒来扣门。”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数法,独酥黄独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酱,拖面煎之,且白侈为甚妙。诗云:“雪翻夜钵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山家清供·酥黄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