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老师/文
世界万物都在变化,语言也不例外。只不过语言的变化短时间不容易察觉,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好古代的文字流传下来了。但古代的文字和现代的文字差别有些大,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形:
-
某些字的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中的一个成分。例如,“形”、“貌”、“丽”、“窥”。
-
某些字的意义没有改变,但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表示从属关系的“之”等。
-
某些字的某些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其他的意义现代还用。例如,“修”、“服”、“谓”。
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和语汇三个方面。
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由于马在古代很重要,《诗经·鲁颂》中提到16种马,但是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区分;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例如,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供人坐的家具,后来才出现了“椅”和“凳”;外来的事物还带来了外来语,例如“葡萄”、“苹果”、“咖啡”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儿的意义也起了变化,例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只用于“茶几”,再例如,古代的床可坐可睡,但是随着椅子的出现,“床”只指专门睡觉用的家具了。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名称的变化,跟人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例如,“江”原来只指长江,但是现在指所有的江,这是词义扩大的例子;原来的“肉”指所有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单独说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例如“涕”原来指眼泪,现在指鼻涕(从汉朝开始就指鼻涕了)。
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原来的“很”指凶狠,现在已经一点也不狠了。
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例如“耳”变成“耳朵”,“眉”变成“眉毛”;有的单音词换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了“头”,“口”变成了“嘴”。
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只是很多古代的语序现代不用了,同时又多了一些古代没有的句式,例如“把字句”。
最后说说语音。
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诗词不押韵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此。
并且,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的音读,是“平仄不调”的。
此外,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的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声,“提”从“是”声。可以看出,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还是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语言在不断地变化,文字自然也要跟着变化,可以事实上文字的变化总是落后于语言,主要的原因有二:
-
人们学习文字是对着书本学的。念的书往往是些经典,宗教的、历史的和文学的经典,它们的权威给文字很大的影响,使它趋于保守。
-
文字是读书识字的人的交际工具,这种人古时候占极少数。所以,历史上甚至曾多次出现过脱离口语的书面语,例如梵文。
在汉语中,与“文言”相对应的“白话”最初只在通俗文学中使用,直到“五四”之后才逐步取代文言,成为唯一通用的书面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