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因写读后感而如此纠结,但却在读了《乌合之众》后遭遇了。
一本为弗洛伊德称颂不已的经典大众心理研究图书,让我纠结的并非内容之艰涩,而在于其秉持的一些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说这本书有历史局限性,我也是掂量了好久,就差喝酒壮胆了。要知道,对一部经典著作提历史局限性,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得有充足的证据与勇气。专业功底,我几乎没有,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充足的证据,也没有,却可以说一说。目前,唯一确定的就是勇气了。
当然,在对一本书提出一些相左见解之前,还是要先肯定其成绩,尽管“但是”之后才是传统思维套路下的划重点、敲黑板。
客观讲,这本书的确令人大开眼界,如弗洛伊德所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读此书,人们对个体、群体心理活动将有一个更深刻广泛和细致的认知。
不知道,当时未能融入主流科研圈子却学富五车的勒庞先生,是否受到了那些已经发现其惊人研究才能达官贵人的资助,但无论如何,勒庞的《乌合之众》对群体低智无能和非理性情绪的鞭挞、对精英政治“社会一定要由少数人操纵”的认同,还是在事实上满足了科层体制下上流圈子维护自身利益的心理学诉求。
不仅如此,《乌合之众》对群体无意识现象在智力活动范围的应用乃至群体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感染等力量操纵群体,获得魔幻般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等的描述及以拿破仑为代表的精彩案例分析,也着实给政治家、思想家与革命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经验。
从这个角度看,勒庞本人即便不是“滑头”,其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也在事实上具有了双重意义,是“两面派”。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墨索里尼、希特勒、戴高乐等不同阵营历史名人皆为勒庞粉丝的历史事实,就可见一斑。
在知识层面,就群体心理学而言,这部著作至少让人们知道了一些群体心理学常识,也获得了些许解释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能力。比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可以理解为基于一个地域历史、地理人文和种族等共同无意识群体心理的一群人。这群人具有共同的情感、记忆、文化和思维方式。一个人,无论接受了多么高深的专业训练,也无论有多大本事,一旦到了这块生养之地,很快就会被群体影响乃至同化,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群体的无意识性格决定了这方水土人们的群体性格或民族性格,想要与这群人搞好关系,想要做些正经事,即便是有利于他们长远利益的,如果不理解其群体情感和心理诉求等、不能融入其中成为群体领袖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许多新任官员到某地任职时,无论古代的“父母官”,还是今日的人民公仆,无不强调“我们是一家人”。这,绝非政治作秀那般简单,显然是在向执政地群体释放出一种必要的群体情感信号——增强群体认同感,让执政所在地的群体在心理和情感层面接纳自己这个“外来者”,为施政创造便利条件。群体心理学的实用性不容小觑。
不仅如此,读此书对经济学的研究也有启发。至少,读过后,我对道德教授亚当.斯密能够撰写出《国富论》有了一些合理化解释。
因为群体心理学是与情感道德、与市场预期相挂钩的,精研情感道德理论的亚当斯密也许同勒庞一样早就洞悉到了群体心理与个人心理的不同,并在反复对比后提出改变世界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倡导利用个人主义来繁荣经济,而非群体这个非理性、低智商的主体。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出现的市场预期非理性表现(经济危机、股市泡沫破灭等),也一再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群体的非理性、低智。
而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市场经济的席卷全球,却可能是勒庞在书结束章断言——“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死关头。”——的根源所在。市场经济及其孕育出来的技术力量比如互联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覆盖率,把世界由“单一中心”改造为“多中心”世界,推动世界朝着由集体主义决定未来向由个人主义决定未来的方向转变。尽管这种宏大的转变趋势还没完全释放出来,即便释放出来也会有较长周期,甚至中途停滞乃至走回头路,让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发生作用,但当下我们已可以看到不少苗头性、态势性的事物,比如长尾理论、个性创意经济生产设备(3D打印装备)和数字化平台、政策层面对柔性化个性化生产制造的鼓励引导等等。
虽然以上这些读《乌合之众》引发的思考,看起来已经涉猎庞杂了,却还不能穷尽其范围,勒庞知识面的宽泛与深厚不是两三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乌合之众》不仅是一本对心理学感兴趣人士值得一读的书籍,搞政治经济社会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也都可以一读,会有所获。因为无论我们搞什么研究、什么实践,最后都是要有益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哪怕是破坏,只要谈到人类就会涉及群体。不明白群体心理活动和情感诉求,有时候做事情是很难接地气、很难得到群体认同的,而这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些许成绩、收获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有勇气脱离群体并能有所成就的毕竟是少数人、少数工作,大部分人、大部分工作还是无法脱离群体而存在的。即便消费如此私人的事情,这不也在双“11”、黑色星期五等超级消费IP大旗招展下调动起群体消费心理的骚动并斩获颇丰嘛。
《乌合之众》不仅是一部群体心理学经典之作,也可以视为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与人相关学问的基础理论读物。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尽管,这一点都无妨勒庞及其著作之伟大和经典。
写书人所处的时代、第一手材料都是那个时代的,是独特的,这也决定了,无论多么天赋异禀的人,总难免沾染上那个时代的气息,在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乌合之众》的历史局限性,集中表现为对科层体制单一中心的认同。
对于市场经济、互联网技术这两个推动世界“多中心”发展的新事物,勒庞是不知晓的,或者知之不多。至少互联网技术还未出现,商品经济也较为简单。
而这也使得其整本书不得不高度认同“科层体制”,不能对群体在“多中心”环境下的心理做出精彩描述。其把巴黎公社“持证”瓜分女性性资源、拿破仑带兵进入巴黎市区强行为全国贵族小姐和妓女分配丈夫的国家混乱时期的群体行为,当作群体势力的壮大与政府权力的后退,而非秩序更迭过程中的粗放及资源重新分配政策的低劣,也着实令人不解。若勒庞能观察到时下技术驱动型市场经济与政府的博弈,两相比较下,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有何见解?
总之,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很希望大咖勒庞先生可以穿梭时光隧道,来当下的时代深入考察一番,把这个遗憾给弥补上,进一步丰富深化《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研究。
不过,斯人已逝,时空穿梭技能也只在电影镜头中显现过。我们只能认真阅读勒庞的经典之作,反复体味和领悟其精要,结合实际工作和学习来予以消化吸收,希望可以有所得、有所创新,有益于解释当下市场经济、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趋势与传统科层制度“单一中心”的博弈演化了。
最后,令我有些忐忑的是,不知道提出的历史局限性是否提对了、是否有价值。万一提得不准不对,也希望勒庞先生莫要见怪于一名第一次斗胆写群体心理学读后感的后辈。
当然,若有不妥,我也会及时纠正、以正视听的。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乌合之众》[法] 古斯塔夫.勒庞 著 戴光年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后记:终于在忐忑中写出了一篇挂一漏万的读后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不妥处望海涵,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