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把卢梭的《忏悔录》看完了,上下两册洋洋洒洒将近30万字,讲述了卢梭从有记忆起到晚年被人迫害的事迹,反思悔恨了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和自己行事原则的事。
最大的感想是,纵是伟人,也曾是糊涂人,犯过糊涂事。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往往就在于能从糊涂事当中提炼关于人性、社会、自然规律的精华,并传之后世。
我是在kindle上看的,随手摘抄了许多,全书读完之后又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了一番,有好一些语句、段落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好好写一篇文章了。以后有足够的想法后可逐步更新。
而这次,我想从卢梭的写作开始说起……
卢梭有不少作品传为经典,而且从《忏悔录》上就可以看出,其著作在他在世时就已在全欧洲引起了轰动。可能出乎大家意料,卢梭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学。他的写作才能不是在学校习得的,若从他一生的生活轨迹看,他的写作才能的养成有来自几个方面的因素:
1
阅读。从卢梭记事起,他就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一开始只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难易程度对应现在的幼儿读物。由于家里收藏有好书,他渐渐读到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和一些剧作。卢梭的道德观、行事准则就在这一阶段萌芽。
在这么小年纪的时候能读到这些书,而且愿意读,是很难得的。有人可能认为,小孩即使认识书中每一个字,但连起来的句子、段落就不甚明了了。然而,人类共同的命运都是:先有感觉,后有思想。社会上任何思想、智慧乃至学科,都是从有感觉,到积累经验,再到总结沉淀的。社会如此,人也如此,人甚至能在无意识中完成这个过程。
2
交往。卢梭在一生中遇到特别多的人,遇人也像读书,一是塑造了卢梭的品质,二是把卢梭带入了其他领域,如戏剧写作、谱曲,三是最重要的,即了解下至社会底层上达社会上层的深层的、真实的面貌,为他以后的著作,特别是社会,政治学著作,奠定了思想根基。
3
接触大自然。虽说卢梭一生颠沛流离,很早就离开了家,在很多地方都逗留过。在地方与地方之间,他常常在半路慢慢悠悠地走,边走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有时甚至主动在野外寻找住处,不时小住一段时间。这一些过程,主要培养了他宁静的心态,得以让他回顾过往,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如果不是有宁静的心态,他就不能孜孜不倦地读书,安安静静地写作,让自己的思想有深度。
可以看出,是阅读和经历造就了他。卢梭并不仅限于只在一个阶段阅读,一个阶段交往,一个阶段接触大自然,它们是相互穿插的,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卢梭的写作才能的养成是自然而然,无意识的。他本人也是因为想法、体验太多,且心怀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英雄主义,才写书谱曲。卢梭晚年多病,即使需要生活来源也放弃写作,这正表明,他的写作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事。
就像毛主席的《认识论》中写的一样:人的认识过程,是先有对事物的片面、表面的印象;当印象重复多次,形成概念;再结合自己从别处来的经历、认识和价值观,最后根据概念推导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然后,将结论应用到实践中,再形成其他印象,如此往复。
看来,对于写作才能之养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在这里要改一改了:读万卷书,识万种人,行万里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