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是人类的天性。人和其他动物不同,成功适应环境只是人类生活的其中一个目的,人们还有一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为什么”以寻求理解。科学就是人类寻求理解这一天性最成功的产物,甚至以社会建制、认知规范支持理解活动,这是其他生物所不可能具备的。
然而,从功能上讲,在很多情况下,是否理解事实上不会影响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在古巴比伦,研究天文星象的工作无非是记录天象,并从观察数据中发现天象变化模式,至于天象的运行机制不是古巴比伦人所关心的对象。相反在古希腊天文学中,为行星的运动找到恰当的运行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在预测天象变化方面,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当然,我们不能说古巴比伦文明没有理解事业。世界上最早的叙事长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可以看成是古巴比伦文明对他们所处的世界最完整的理解。例如,太阳神乌图能够给世人带来光明和生命,月神南纳是夜间秩序的守护者,风暴之神给世人带来降水。和其他文化社群的神话故事非常类似,古巴比伦文明也通过设置和人相似的能动者主体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一旦将自然现象与某个能动者联系起来,自然现象就变得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下雨?因为风暴之神阿达德愤怒。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因为农业和春天之神杜姆茨会在夏天被杀害,到第二年春天被伊西塔救活,大地重新恢复生机。
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最初的理解都是以自己和社会生活作为参照而将熟悉的知识投射到其他领域。以自己可以改变生活和制造工具作为类比假定自然是由比自己更强大的能动者所创造,或者认定任何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相应的能动者负责。虽然我们现在认为这种解释并没有给予自然现象以新的了解,但是在当时这种神人同型同构为自然的可理解性奠定了基础。基于此,人们可以做出解释、预测,甚至控制。比如,天久久没有下雨,作物枯死,那么就需要祈求风暴之神阿达德,或者东海龙王让他们能够下点雨,于是法师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贿赂他们,让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心愿。再比如,如果天久久没有下雨,人们或许会推断有人亵渎和惹怒了神灵,于是神灵就惩罚人类。在最初的理解中,万事万物都是相应的意义。至于这种理解如何转变为科学研究,限于文章长度,先暂时搁置。
那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呢?如果科学没有理解,那么科学与技术无甚差别。如果人们无法产生理解性活动,那么人类的文明最多只能停留在最原始和最简单的试错阶段,甚至只能停留在偶然的试错阶段。因为即使最简单的石器打制工作也需要对打击的力度和角度所能产生的结果有所了解。因此,在我看来,理解一开始与预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什么理解会与预测联系在一起?因为预测是以理解为前提的,预测需要对自然现象的内在机制有所了解。或许有人会反驳根据观察数据的周期性我们也能做出预测,不需要对现象背后的机制有所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天文星象有着高度确定的周期之外,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世界不是一个周期性世界,即使春夏秋冬轮转,也会有意外情况,更何况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