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为什么要听魏老师讲经典?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工具,来理解自身,理解我们的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理解自然与社会。这种理解是活生生的,不是概念化的。
当然,我们对这本书的学习就有驱动力,当然外力驱动占主要因素,也有自己也想找一些教育背后的理论,方法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荣格:“潜意识如果没有成为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3、什么是心理学?贝里曼在《心理学与你》一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原来怎样想的?”“你的感觉如何?”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心理学家们想要试图说明的事情——人类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感觉很多孩子现在都无法有效沟通,谈话都是一声不吭,无力感很强。
4、“刺激”,来自外部世界对你的作用;“反应”,则是你对这种作用的回应。
5、由认知到情绪到本能的反应,是不自然的,但却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反应,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在主宰自己的命运。
6、所谓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程序,并进行重新编程。
7、在自然状态下,孩子会出现一个错误行为,往往是由于欲望导致的,所谓的儿童的七宗罪。
欲望是孩子犯错的主因。
8、老师的批评指责孩子,结果是内疚消失了,孩子开始自我防御,进入到了战斗状态,开始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护。
以后批评指责少一些,帮助多一些,录像或者拍照,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模样。
9、心理学能够帮我们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控制自己的人生。
利用心理学做一个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
10、冷静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冲突,是没有价值的。你回应的冲突的级别,决定了你的格局。
11、对所有人,包括试图伤害你的人保持善意,提升自己的耐受力,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受伤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自己伤害了自己。
12、马斯洛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13、驱动力、需要和动机的区别是什么?推动行为的力量,就是驱动力,也可以称之为动机。我们要研究人的行为,就要研究行为背后的动机。因为动机影响到了人的行为。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动力,我们需要洞察学生动机背后的原理,所以就需要多读经典,学好心理学,让自己更专业。
14、动机与需要有什么异同?本来就表达同一个意思。需要侧重于表达潜意识里的、相对普遍的和客观的、与生俱来的稳定的动机;动机侧重于表达意识层面的、相对主观和个性化的、在社会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需要。
15、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
如果无法进入到底层逻辑,就没有办法从根本处把一个问题理解透彻。所有的问题都回到本质。
16、有些学生也是这样的,他潜意识里在逃避学习,但是意识方面显得非常努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好,她潜意识里面是真的对孩子好,因此研究动机问题两个层面都要研究。
18、复杂多样的动机取决于老师的洞察力。这个欲望或行为可能起到一种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个渠道,其他意欲(purpose)得以表现自己。
19、人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一生的。一、人类的需求是多元的;二、在某一阶段,某一时刻,有的需求是优势需求;三、人类某些需求有优势。
20、当我们的精力有限时,老师要抓大放小,优势突破,通过突破优势带动全面发展,而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节上。
不要放大任何人的缺点,教育孩子也一定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优势带动孩子的良性循环,让其体验到成就感。
21、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无事生非,你给他分个任务,哪怕分量不大的任务,他都会迁移过来,老师要为班级、孩子创造这样的时刻,也会带动整个班级。
让每个孩子有事做,学生乐于帮助老师,所以给个别孩子找一对一帮助整理抽屉。把班级部分任务郑重交待给他,他超级开心。
每一个人都是谜,尤其是学生,需要专业地处理每一个问题,这样才可能给予他帮助,让他获得成就感。
越来越觉得教育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