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并不是圣人,不可能做到永远不发怒。其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会带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
父母有权生气,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能经受得住愤怒和暴力。父母表达愤怒时,不要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不要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言词,我们只是为了让孩子理解这样的含义: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父母可以用“我生气了”、“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等这些简短的语言或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感受。有时候,仅仅是这样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的行为。
不过,也有一些时候,我们还需要解释生气的原因,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例如:“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运动衫扔得满地都是时,我生气极了!恨不得打开窗户,把这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或者:“看到你打你弟弟,我很生气,我决不允许你再伤害他。”等等。
这个方法不但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且还不会造成伤害。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堂重要的课,它能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
相对于家长,孩子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对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给予情感上的安慰,才能令烦躁不安的他们平静下来。
举个例子,六岁的比利气得满脸通红地来向妈妈告状,因为小朋友把他辛苦搭建的堡垒撞翻了。妈妈并没有问那个最具破坏性的问题:“是谁先引起的?”而是同情地对比利说:“哦,这实在太糟糕了,你一定非常生气。”妈妈的回应立刻让比利平静了下来,他转过身又回去继续玩了。
通过真实地反映儿子内心的情绪,妈妈避免了成为孩子们的法官,也避免了卷入孩子们的日常争吵,并很快消除了儿子的怒气。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三岁的汤姆和他的朋友吉姆在一起玩玩具木琴。吉姆的音锤卡住了,于是生气地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警告他说:“你如果再继续大哭大闹,我是不会给你修音锤的。”
可小孩子哪里听得进去,他哭得更厉害了。于是,妈妈干脆拿走了玩具。这下,吉姆开始大发脾气,场面变得不可收拾。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汤姆的音锤也卡住了,他也哭了起来。他的妈妈对他说:“你的音锤卡住了,我们需要把它修好。”这时,汤姆立刻止住了哭声。现在他知道了,无论什么时候玩具出现了问题,他都不必哭泣,而是可以拿去让妈妈修理。
通过威胁和惩罚来压制孩子的情绪,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这些人道的交流技巧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怒和恨,有的时候只有一线之隔。而憎恨父母是一个人一生悲剧的开端。怒和恨,归根结底,来自于事实上或以为上的侵犯。侵犯终归是不好的,在亲密关系中尤是如此。父母有管教的义务,孩子也有受尊重的权力,有事情,寻根溯源,找到都能接受的方案,必要时,双方懂得妥协,才有好的出路。
漫漫人生路,白驹过隙途,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宝贵的东西不多,家庭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掌握齐家的方法,让一家人,整整齐齐,完完整整地在一块儿,一直都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其中,有劳,有怒,有喜,有思,有悲,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我们的人生,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