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三国类型的电影,基本是没有「女性角色」存在的。《影》虽然没有表态,却在电影中给了角色更高的高度:电影里的女人,不仅有着画龙点睛的「睛」的存在,甚至具备成为「画龙点睛之人」的条件。
豆瓣上有一条对《影》的短评,一个叫罗玉龙的大叔说,
“如果电影说好,我却一时不能道出好在哪里?
如果说电影不好,我怎么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准确地描述了我看完电影的感受:
不足,远远不足,知道没有彩蛋却迟迟不愿离场的那种不满足。
美,真的太美,难以言表的色神形声之美,震慑惊叹讶异哽咽后的美感,美得入迷,美得不尽意。
观影的时候,身边一对夫妻一直对剧情指指点点,
说,其实小艾才是大王真正的亲妹妹.........
我真的白眼翻尽让他们小点声...........
但小艾无疑是这部戏的“戏筋” 。
子虞对田战说:“我收复境州,离不开三个人,一个是主公,一个是影子,还有一个就是你。”
听听这话。没有小艾悟出的刀法,收复境州只是男人们权谋的游戏——
子虞阴狠诡谲,渴望收复境州一举称王;
沛王表面享乐,暗中筹谋愿坐享收成巩固皇权;
境州隐忍多年,苦练刀法只愿早日回乡照顾母亲。
而收复境州的核心——与杨家刀法坚持三回合拖住时间,是小艾。
她的存在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这场游戏胜利背后浓墨重彩的关键——画龙点睛。
我大概率是想换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小艾的角度。
主要来自于我对三国的强烈感觉,和《赤壁》类似,一般三国系列的电影,是从来没有女人的角色的。
小艾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智慧,但又不仅仅只是智慧。
我其实很不理解这个角色。:
由于整个故事都被架空,我只能单纯地从电影情节本身来揣测这个女人的全貌,
我好奇她的智慧到底从哪儿来?
她一切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她到底为了谁而养成并做出的这一切?
——张艺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看似寡淡实则浓重的女人?
我找不到任何人成为「使她成为她」的理由。
不是她的夫君。
子虞的行为目的非常强烈——收复境州,一举称王。而小艾对子虞行为的认同感其实是模糊的——这个女人的确在剧情开头表现出了对境州收复的决心,境州一日不收,小艾永不鸣琴。
但第一次鸣琴现场的种种不愿意,其意图显然更针对于瞒过沛王对境州最初的怀疑。(我觉得境州第一次入朝堂,沛王就已经怀疑起这是替身了。)
而小艾对收复境州的决心又绝对上升不到“家国”这样的层面,小艾对王位有觊觎吗?或者,
小艾对让其夫君称王这件事有觊觎吗?
没有。
面对子虞,小艾扮演了一个到位的妻子的角色,但子虞绝不是小艾的依附,她的性情和智慧都要更胜于子虞。
破解刀法的玄妙在于武功吗,不在;
但是否任何女人看了几次阴阳图上的练武后都能悟出这样的要领呢,存疑。
小艾说:沛伞只有在雨天使用,雨为水,实属阴;杨家刀法,至阳至刚,唯有阴阳结合,方能破解。
邓超孙俪撑伞水袖曼舞的那场戏,水墨杀场,袖舞杀伐,戏眼即定,分明这场仗就不再局限于武力和权谋的抗衡。
电影中的第三场琴,在小艾发现子虞每晚都会窥探她与境州的虚实之后,小艾主动提出琴瑟合奏,电影的画面在铮铮弦乐与蹡蹡刀影间来回切换,境州和小艾的角色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分庭抗礼意味分明。
小艾立于子虞而高于子虞,那她的行为理由必然不会出发自子虞。
当然也不是境州。
小艾境州情谊相投,电影的表现可谓“不见其情先闻其琴”。
第一次沛王突然提出“琴瑟在御,合奏天下无双”。
虽然合音未起,但我愿断指你愿割发的紧张桥段,不是事先能编排的,默契的配合便是二人心意相通的最初体现。
第二次琴瑟和鸣如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是小艾潺潺琴音指引着生涩迟疑的境州达到浑然天成的境地,暗合的先声公然奏响。
而练习沛伞的步伐,更是小艾手把手舞动衣袖紧紧牵引着境州。
但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小艾对境州的爱意滋生于何处——这份爱意的建立是否足够忠贞纯洁稳固,我是疑惑的。
如果要硬撑为年轻美貌的女性对衰老瘦弱男性的不满和对年轻肌肉的渴求........那我只能感觉吃了屎了..........
仔细回想,仿佛小艾与境州之间所有的联结与发展,都主动由小艾发起。
小艾高于境州又引与境州,他随她而非她为他。
这里甚至可以进行合理的猜想——杀死境州母亲的真凶,是否除了子虞和沛王外另有其人?
那小艾行为理由的出发点,就更不可能是沛王、青萍、田战、鲁严这些与小艾有关系降级的人物了。(除非你告诉我小艾真的是沛王的亲妹妹..........)
这是个异常独立的电影角色。
所以,既然我没有找到任何人物来支撑小艾这个看起来是个“辅助人物”的人物,
我只能将她当做整部电影最最核心的人物——她不是戏份最多的人物,但却是最重要的人物。
这样一来,电影开篇小艾算卦的那句:“这个局里,没有女人的位置。”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浅显简单的解读,显然不能接受。
与开篇的立意恰恰相反,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彰显着女性角色和女性特征。
为什么大殿布局的屏风都是凤舞飞扬的书法?
为什么沛国是个建在水上的城邦?
为什么通篇电影都在下雨?
为什么雨下得那么大大家都不打伞?
为什么伞的用途不是用于遮挡而是当做武器?
为什么一百位死士全都面露阴柔之色?
为什么八卦太极图贯穿始终?
为什么要在权谋之争中安插一位不谙世事年少无知任性妄为又有胆有谋的长公主?
(我仿佛在夸关晓彤,我不是.......)
为什么电影以小艾的视角开始,以小艾的视角结束?
在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电影里,人物服化方面的色彩展现有怎样的逻辑?
分析至此,我大抵在用非常鲜明的性别视角来解读电影。
但是这个逻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闭上——
如果这真的是一部双“戏胆”电影:明胆是权谋相争,暗胆是阴阳相合,那为什么张艺谋要用《影》为电影命名?
毕竟电影的主线是一个和真身替身有关的权谋故事。
那小艾和“影”之间,有什么关联和意向?
我们不妨先来说说电影中的其他人物。
我觉得其他人物,都有些“薄”。
子虞作为大都督,预先我可能会对其身世进行一定的刻板印象理解:
历经两朝更迭后的胸襟、教养、气魄是否仍存留于卧觉病中的大都督身上。
没有。
这个脱胎于周瑜的人物,病身之后的形象只有薄薄的一层,刻画尽了一个人瘦骨嶙峋机关算尽的诡谲模样。
当然,如果执意要向吴宇森《赤壁》中的梁朝伟看齐,那无疑曲解了张艺谋的意图。
这个人物对收复境州的信念是十足到极端的,但观众并不清晰,收复境州对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到杨苍他会暴跳如雷,但却没有表现出对决失败刀下受辱后想要一雪前耻的坚毅;面见田战他终于袒露心胸,却也并非展现出收复旧地谋逆称王的宏图。
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太“弱”了,无法与观众达成强有力的共识。
对这个病入膏肓的可怖男人来说,他偏激地想完成的心愿,在我看来,做或者不做,感觉都无关紧要。
反正他体弱多病,时日不长。
而境州,他的存在又太“盛”了。
一个从小父母离散收入宦家受尽严苛训练与打磨的青壮年,
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暗室之中,
他表现得太年轻气盛,
胜过众臣胜过沛王胜过从小严苛管教他的真身子虞,
“盛”得所向披靡,“盛”得单薄,
以至于完全盖住了他复杂的年少经历该给他带来的拼命求生的种种特征。
前期的他一味地顺从,在杨苍刀下活过来的他一味地抗衡,
讲道理我觉得邓超的表演并没有体现出转折后的层次感。
有点佛。
而吴磊和关晓彤让我分分钟跳戏,真的为电影质量心虚。
弟弟虽然很帅,但是念起台词过分木瓜,不像是在平常说话。
至于关晓彤……至于青萍,其实角色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早早就埋下了——作为这盘大棋里唯一一颗假棋子,只有她最主动地反抗自己作为棋子的命运。
长公主就是长公主,从小被哥哥维护得太好,娇纵任性肆意成瘾,但关晓彤的表现太纯了,就薄薄的一层纯,过头了就一点也不像了。
认真讲,两位流量在对手戏的那场追打展现得很不错,
那是我通篇唯一没有跳戏的地方,
当两个年轻的牺牲品并排倒在血水中时,我和那个镜头里的王千源一起,默默地感叹了一个“嗐”。
至于沛王,田战,鲁严这些戏骨,都在正常水平内稳妥地发挥,就不做过多点评了。
在网上看到好多专业影评认为电影讲述的故事太简单,很容易看懂,看懂之后很没有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众生棋盘皆为棋子,这样的道理很多电影都讲述过了,不大显得高明。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了小艾存在,有了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存在,就不是了。
这也是我愿意从她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原因。
至于电影的拍摄手法、画面剪辑、服化道具、构图逻辑、最最重要的阴阳美学……我词穷,专业知识掌握的也浅,对那些丰富层叠的黑白之间的灰,质朴神韵间肌肤肌理的黄,氤氲山色里天光云影的青,暴戾血腥中生灵搏动的红,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痴迷与赞叹。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这句话是真的。
李小龙曾在访谈节目中传达出“be water my friend”这样一份哲学思想:如水一般,柔软而又刚强,充满变化,能适应万物形状,随屈就伸,但绝不向困难屈服。
回到之前的问题,女人和影,到底有什么联系?
电影开篇的那句话:“这个局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其实女人从一开始就在这个棋局里,只是女人是水,水并非没有位置,水只是无形。
如影随形。
影评参考:
1,柳飘飘了吗 | 孙俪:下一站,影后
2,sir电影 | 张艺谋加邓超,绝配
3,独立鱼电影 | 出征明年奥斯卡的内地电影,是它了
4,有爱评论区 | 《影》:众生棋盘,皆为棋子
4,冼惊石 | 格局小到令人发笑 (对啊我也会看这样无聊标题的戏谑影评)
5,淘票票及豆瓣平台各种短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