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没有去过图书馆了。
这里说的图书馆,不是指卖课外书、学习资料的普通书店,也不是能订期刊杂志的报亭,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而开设的免费借阅、免费看书的馆所,一个能沉下心安静学习的地方。
印象里,我大学即将毕业时,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一坐就是半个下午,一借就是满当当整个书包,也不管看不看得完。
当时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大学四年来不经常到访图书馆的缺憾,毕竟立下的“要看完这里几分之几的书”“做一个被文学滋养的人”种种誓言距离实现遥遥无期,而校园卡即将随着毕业再无借书的权限。
我时常想,如果那时努努力,再专注一点,说不定可以多看上两本。但实际上,在图书馆海量的馆藏面前,多看上个十本百本,也实现不了将它彻底探索干净的目标。
于是,在临近最后期限的某天,退还掉所有的书,我还是带着小遗憾,毕业了。
自此,“图书馆”在我这里成为了地名,它指的,是学校的图书馆、那座毛泽东雕塑后面的旧楼,亦或是市图书馆、牧野公园对面的大厦。
学校从毕了业,再没回去过,日常最怀念的,就是那里的饭菜和上学时窝在图书馆沙发上看书的时光。市图书馆倒是经常路过,却从未踏足,即便萌生了进去看一看的想法,也很快被其他行程安排挤开,之后不了了之了。
我这里从来不少课外书看,自己买、家人买或是朋友送,完全满足日常拓展视野的需要。
可自从生活慢了下来,看文字不再一知半解、粗略扫过、开始着手查资料深入探究时,内心愈发渴望有一个图书馆一样的地方,坐一坐,翻几本有趣的书来。当然,这地方越近越好,最好是我想找书了,背着书包走几步,随时借,随时还。
这样的要求有点自私,不过经过一番探索,我还真在家附近发现了一家,馨香书坊,也是公办书店,可以免费借阅,就是新点、少了些陈旧氛围。
最近看完了电影《沼泽深处的女孩》,十分想找原著来看。虽然不对那里小小的藏书量抱有希望,但我还是连着两天去了那里,结果,两天都没有开门,一把黑锁始终挂在玻璃门下面。
不会是因为人太少,不开了吧。
我有点灰心丧气,做好了得一阵子才能看到书的心理准备,却意外在回老家时发现小时候经常去的图书馆还开着,只不过挪了位置,被大家误认为没有了。
带着兴奋和喜悦,看好了开馆时间,我早早就去了。
一楼尽头是儿童图书借阅区,综合图书馆在二楼。
推开灰扑扑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旧书油墨味瞬间把我拉回了十几年前。那时,妈妈经常带我们来图书馆看书借书,有一次还因为回去晚了爸爸找不到我们而大发雷霆,那是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通讯技术实在是不发达。
隔着窗户往里看,小小几间屋子,书架、桌椅都相当有年代感,门口的通道闸门十几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这样的图书馆,自然和大学里的图书馆比不得,但是能发现它我还是很开心。
奈何等了将近40分钟,一直没有人来开门,正当我要抱怨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时,旁边打扫卫生的人员告诉我,周一馆内图书不外借,不对外开放。
我再次空手而归了。
不过,得知这些图书馆的存在、它们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被淘汰掉,或许比我借到书这件事本身来说,更有价值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