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七·六二】
蒋于野莘从余游洞庭两山,吟兴颇豪,多纪游之作。其《登莫釐峰》云:“草深蒸雾湿,地旷受风多。丛树阴犹转,飞禽影不过。”《望太湖》云:“山都包水内,浪欲拍天浮。”《宿石公山禅院》云:“百尺丹梯削翠屏,下蟠曲磴透珑玲。峰头碍足前无路,洞腹穿云上有亭。天阔湖光千顷白,更深佛火一灯青。我来不敢吟高调,多恐蛟龙出水听。”又,《和德司马〈新月〉》,有“时刚落日半稜多”,七字亦未经人道。
蒋莘,字觉夫,号于野,元和诸生,有《水竹庄诗钞》,见《湖海诗传》。为明兵备道蒋灿之后。贡生,纂《东台县志》。
莫釐峰,今称莫厘峰,即洞庭东山,也称东洞庭山,俗称东山,位于苏州吴中。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万顷湖光连天,渔帆鸥影点点,与洞庭西山、光福邓尉等72峰交汇而成绮丽宽广的太湖风景区。相传隋莫釐将军居此,故旧称莫釐山。据隋书《十道志》记载,隋时东山岛与陆地相隔30余里。宋代,东洞庭山是湖岛。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东山与陆地(今临湖)相隔缩至50米。100多年前,东山北面的连岛沙嘴和陆地相接而成半岛。
石公山,位于太湖中的岛屿,属于苏州的吴中区。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傍晚,可观“日月双照”奇观。
半稜,指半山。稜(léng),同“棱”。山棱,指山峰的最高处。山棱线是由山脉最高点连接形成的线,就是山脊最上面的那条线,通常也是分水线(或称分水岭)。唐·缪铿《梅花》:半稜山色初晴后,一截谿烟欲暝时。宋·苏泂《有叹》:山棱人踏减,滩石浪搓圆。宋·苏坚《题金相寺三首其一》:地神归献秀,一色露山棱。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