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的我,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看到了太多,感触也积累了许多。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如何希望青春永驻,也不管你如何希望长寿,终究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最终都要去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一个相同又不同的结局,终究是有度的,只是多寡而已。
冷酷的说,如同《人民的名义》里的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就是从娘胎里来,然后再回到坟墓里去”。
如果文雅点,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看着他的背影愈来愈远”。送走了父母,意味着我们也会越来越近,去靠近那个冷清又未知的世界。
人生,我们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能说尽力地延长它,去拓宽它。此刻,我不悲不喜地谈及余生,真的有许多未知,但肯定是福祸共存。
不过,让我略有一点高兴的是,在混沌的现实里,似乎寻到了一点梦,也敢肯定是余生的梦,更是热爱生活的动力,那就是写作,再写作,只为了热爱。
我相信肯定有读者会说,我太虚伪,能不喜欢钱?或者换一种说法,没有物质的时候,梦还能走多远?骗鬼!
毫不客气地说,我也是一俗人,做梦都想发财,可是我想这跟热爱写作是不冲突的。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你非常热爱旅行,难道你没有物质的时候,就不热爱了么?我想肯定不是吧。
写作,只是一个意外而冒出来的热爱,曾经何时,我连作文都不会写,但是对于文字,却有一种特有的情感,一切都来自少年时代。
我的母亲对我影响最深,虽然她身体一直不好,却比父亲有些文化。她总是带病为我开小灶,甚至承担了我整个年少的课后辅导。
夏天,干完一天农活的母亲,总会在微弱的油灯下,听我朗读课文;冬天,天蒙蒙亮就坐在床上,认真地听我背课文,并指出注意的地方,她总是鼓励我,没有对我学习过多批评。
其次,便是老师的负责任,对于我的每一篇作文都会在后面用红笔做上批示,甚至也会对我鼓励。
通过老师和母亲的影响,我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习惯,爱看书,特别是文史类的书,来打发那些无聊的年少日子。
最典型的就是,我把母亲陪嫁带过来的几本中学课本都看完了,当然那些各种符号各种逻辑的理科类书,我随便翻一翻就扔在一边,主要把那些语文书和历史书都翻看了好几遍。因此,我想母亲出嫁前肯定是希望未来的我能有些知识的。
母亲病倒后,常常在作业之余或者周末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实在无聊,就把家里的报纸全部撕掉,看报纸内容。三间的砖瓦房,内墙全部在父母结婚时,用浆糊粘贴了报纸,用来遮挡灰尘。
后来进入中学,尽管学业很重,但每逢体育课,总是一个人抱着一本书,边走边看,读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方与圆》、《厚黑学》、《演讲与口才》、四大名著,《骆驼样子》等杂乱的书,高中又涉猎了《明朝那些事》,《孙中山传》、《史记》一部分,还有零散的关于中东战争、总统大选类新闻杂志等,不过大多只是囫囵吞枣,很多东西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爱文字的心始终不变。只是,后来因为自卑填满了内心,自甘堕落,总用一个个借口逃避自己的短处,直到遇到简书。
选择了简书,也参加了多次活动,写下了质量不等的文章,总是不管在哪里,笔从未停下,跟随着滚烫的血液,热爱生活,追逐这样的梦,也是余生一定走下去的梦,因为爱!!便如此简单!!

活动传送门:
齐帆齐与简书谈写作专题联合征文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