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后,钱学森和蒋英的小女儿也出生了,他们打算女儿一满月就回去报效祖国。
然而,美国政府不允许这个掌握核心机密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对外宣称: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钱学森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最终搁浅。
他在海关的行李被扣押,本人也被囚禁了15天,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体重骤降30斤。
此后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遭到美国的软禁,住所被监视,甚至连电话也被监听。
他曾让妻子带着儿女先回国,可蒋英却说:“不,我们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钱学森只能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妻子蒋英则在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过着艰辛的日子。
也幸好有蒋英的陪伴,他才没有被击垮,他们用音乐来排遣孤寂,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奏一把吉他,音乐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这期间,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发生意外,蒋英不敢雇佣保姆,她不惜荒废自己的歌唱事业,全力承担起整个家庭事务。
她还想出了一个对策,在四周无窗的浴室里放上一张小桌和沙发,让钱学森躲开监视,坐在那里专心阅读和研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竟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
钱学森为了祖国饱受折磨,万里之遥的中国也没有忘记他。
周总理一直关注着他的处境,想方设法与美国进行斡旋。
最终以释放11名朝鲜战争中被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为代价,使美国同意放钱学森一家回到国内。
1955年10月,钱学森和妻儿踏上归国的征途。
临行前,美国政府还是不放心,竟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
而那件宝贵的婚姻“信物”,一架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怀抱。
02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他是吴越王钱鏐的第33代子孙,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而蒋英则比钱学森小8岁,父亲是民国最负盛名的军事战略家,“一代兵圣”蒋百里,曾著有《国防论》。
蒋百里除了在军事上成就斐然,在文学美术史上也值得一谈,连表侄徐志摩对他都佩服不已。
有意思的是,当年他得罪了老蒋而入狱,大诗人就抱着被子到南京去陪他,“徐志摩陪蒋百里坐牢”一时成为热谈。
而钱蒋两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时就是同窗好友,后来又一起赴日留学,遂成为莫逆之交。
钱家就钱学森一个独子,而蒋家一连生下“五朵金花”,分别取名昭、雍、英、华、和。
钱夫人一直想要一个女儿,看到排行老三的蒋英从小聪慧乖巧,于是恳请蒋百里夫妇将她过继给自己。
得到蒋家的允许后,钱家正式地办了过继酒席,把4岁的蒋英改名为“钱学英”,让她与奶妈一起住了过来,和钱学森以兄妹相称。
这对青梅竹马的孩子给两家带来了很多欢乐,他们曾在聚会中合唱《燕双飞》,看着两人一唱一和的样子,四个大人乐不可支。
但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就后悔了,提出要把蒋英接回去,而小蒋英也吵着要回家去,原因很简单,这个大她8岁的哥哥有很多玩具,但从来不带她玩。
钱夫人一口答应让蒋英回去,但也提出了一个条件:“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后来竟变成了现实。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都在为各自的梦想默默地努力着。
受父亲的影响,蒋英五姐妹都会说两种以上外语,看外语原版书,且都喜欢西洋古典音乐,闲暇时喝咖啡、品红酒,并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夕,蒋英随父母来看望他。
这时她已经16岁,长的亭亭玉立,钱学森十分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亲昵地对她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
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
钱学森一脸坦诚道:“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
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干哥哥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最后,她还送他一本唐诗,钱学森也一直带在身边。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两人天各一方,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遨游艺术的海洋,他们都没有任何书信来往。
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
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全世界,35岁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03
1947年夏天,上海滩的未婚姑娘们都沸腾了,因为这里刚从美国回来一个黄金单身汉。
36岁的钱学森回国探亲,与蒋英在上海邂逅,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这一年她28岁,在当时早已沦为“黄金圣斗士”,身边的闲言碎语不少,但蒋英却显得很淡定。
有趣的是,很多父母都想把钱学森招为自家乘龙快婿,知道钱家和蒋家关系密切后,甚至托蒋英从中牵线。
她还真的去做了,为钱学森安排一场相亲饭局,可一见面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贵族女子一眼相中了钱学森,但他的眼神始终停留在蒋英身上,这些年爱情的种子在慢慢滋长。
当那位富家千金邀请他第二天去她家观赏名画,因为钱学森在饭局中提及自己喜欢艺术。
不料,他却一口回绝:“真不好意思,我明天上午那个时间没有空。”
几天后,钱学森应邀在母校上海交大举行一场学术讲座,蒋英也去旁听了,她被才华横溢的钱学森深深吸引。
讲座结束后,他提出送她回家,到蒋家后钱学森坐着不走,也不说话,蒋英就提出放一张唱片给他听听。
钱学森说:“不好。”
气氛顿时有些尴尬,过了一会他终于忍不住,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咱们,一起去美国好不好?”
蒋英被他的直白搞得措手不及:“不行,我有男朋友了。”
没想到,钱学森单刀直入:
“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蒋英又说:“要不然,咱们互相了解一下,先通通信?”
钱学森还是不依:“不行,现在就走。”
身边不乏追求者的蒋英,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钢铁直男的犀利攻势。
过两天,钱学森又来了,还是那句话:“我们什么时候去美国?”
最终,蒋英无奈地缴械投降,从第一次见面到结婚,他只用了6周时间。
只要是你,那就不算什么,最好的爱情,原来是一见如故。
这年农历七夕,一对才子佳人在上海和平饭店举办了婚礼。
自此,两人相濡以沫地携手走过了人生的62年,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誉为科学与艺术联姻的典范。
04
婚后不久,钱学森带着蒋英来到大洋彼岸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先在MIT附近租了一间旧房子,钱学森买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送给蒋英,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古典气息。
初到美国的蒋英,英语还有些生疏,钱学森就抽空教她,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娇妻大笑。
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烧得一手好菜。
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老钱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
钱学森则在一旁开玩笑:“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蒋英的到来,给钱学森枯燥的学术生活带来了一抹色彩,一年后长子钱永刚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显温馨。
恩师冯•卡门教授谈到钱学森的婚姻时,也显得异常兴奋:“钱现在变了一个人,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钱完全被她迷住了。”
其实,被蒋英“迷住”的又何止是钱学森?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撰写的《钱学森传》,里面这样描述:
“她见多识广、美丽大方,加上一副好歌喉,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男性全对她着迷不已,他们甚至说,我们全都爱上了钱太太!”
钱学森也会经常到各地去讲学或出差,总是不忘给妻子买各种礼品,特别是各式各样音乐唱片。
多年后,她回忆起那段快乐时光:“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或许这就是三观契合的缘故吧,好的婚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05
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后,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人,钱学森30多年来肩负着巨大的使命。
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去几个月杳无音信。
家里的事情只能靠蒋英,作为妻子的她还要忍受丈夫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有一次,她再也忍受不住了,急冲冲地找到国防部“索夫”:
“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钱学森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
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六年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人再也不用忍气吞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某教授曾做出如此评价:“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但他能够在科研上取得傲人成就,与蒋英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
她尽管在家相夫教子,但也没停下自己的艺术追求,蒋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知名教授,任教多年,桃李满天下。
比如著名音乐家祝爱兰、姜咏、傅海静、杨光……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至今记得蒋老师给她上的第一课:“真把我震住了,她往钢琴前一坐,腰板笔直,风度优雅,和弦弹下去,每个音都带着情感。她当时已经72岁了。”
武侠宗师金庸是蒋英的表弟,他曾在文章中描述过她的歌声:
“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之极…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蒋英每次登台演出都获得满堂彩,钱学森也时常在台下看着,是她最忠实的观众,他还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在颁奖典礼上,他当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
“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是蒋英对我艺术的熏陶,才让我避免死心眼地思考问题,能够更快、更活一点。”
晚年的钱学森夫妇异常低调,功成名就后,他们依然住在中科院宿舍区那老旧的红砖瓦楼里。
家里除了满屋子的书,和那架从国外带来的钢琴,没啥特别之处,而蒋英更直言,教授的家就应该都是书。
他们还共同约定“四不”原则:不为人写序;不接受采访;不题词;不出席应景活动。
06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钱学森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科学事业。
2005年,当温总理看望他的时候,他坦言: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还未能得到完美的解答。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与君两相依,终老不相弃。”这才是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六十二年的厮守,如今走到了尽头,生命之火终究会萎去,火萎了也就该走了,人生在世莫过如此。
三年之后,93岁的蒋英也驾鹤西去,他们一起到另一个国度,再续《燕双飞》。
“寒风起,燕分开,多少柔情多少泪;燕双飞燕双飞,关山万里不如归。”
多年前蒋英接受采访,表示很喜欢表弟金庸那部《射雕英雄传》,她认为:
“黄蓉的巧慧是郭靖质朴的补充,而郭靖的天拙,有时候又能克制黄蓉的机巧,所以这两个人才肝胆相照,生死相依。”
其实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故事,不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写照么?
三观契合,性格互补,互相尊重,共同成长,这才是爱情和婚姻保持长久的秘诀。
一辈子那么长,一定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一起虚度那些纸短情长的流年岁月。
最好的爱情,不只是物质上的能当户对,更加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