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生命,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是一场将精神熵由混沌引向秩序的旅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核心目标,而心流,那种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的状态,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自古以来,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事实:宇宙的起源是混沌的,它的存在并非为了迎合人类的需求,而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驱使我们适应和改造环境,而每个人的生存条件虽异,但我们都渴望更好的生活。快乐与痛苦、沉迷与疏离、孤独与参与,这些情感体验纷至沓来。
《心流》一书深刻地指出,问题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与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情绪理论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信念——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对结果的决定性影响。
《心流》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获得最优体验的路径:设定明确的目标、获取即时反馈、平衡挑战与技能、沉浸于深度专注、实现行动与意识的融合、感受控制的力量、体验自我意识的消融、感知时间的流转、追求自我超越,并享受整个过程。这些元素相互交织,构成了心理体验的坚实基础。
在阅读《心流》的过程中,我与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为何我总是悲观消极?那些不幸的过去和现在的痛苦,能否用当前的状态去克服?答案不言而喻。遗忘过去,就像风吹过后头发上仍留有的痕迹,过往的故事怎能轻易消散?遗忘,意味着失去了根基,生活将变得漫无目的,永远处于混沌之中。
在共读《获得幸福的途径》一章时,我突然意识到,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渴望突破自我的“她”,正用她稚嫩的双眼,与我一同观察这个世界。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可以带着内心的镜子行走于世间,通过对话让内外的自我实现和谐统一,寻求情绪的稳定和幸福的体验。
心流不仅是幸福的体验过程,也是结果,更是接纳自己、认识自己、面对自己的有效方式。嗨,你做得很好。当这句话浮现时,你是否感受到一股暖流从头顶缓缓流向心底,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根神经?
接纳自己是专注当下的前提。开心时,我学会了为自己欢呼;难过时,我学会了自我安慰;成功时,我学会了自我鼓励。一个人的世界同样可以精彩。无人倾听时,我不感到孤独;跑神时,我学会了拥抱自己,原谅自己,谅解自己,赞美自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
《心流》带给我的答案清晰而深刻:我可以是个孩子,永远活在心中的孩子。我可以任性,可以不讲理,可以做些出格的事。在我的世界中,一马平川,青青草原,绵延千里。即使有泪水,也不影响我纵马飞扬,勇往直前。
我就是那个孩子,无论别人如何看待,我都独享其乐。想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不仅仅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心流体验后的忘我境界。活在当下,专注当下的每一刻,都是快乐的源泉。
做一个孩子,为当下的每一秒快乐而快乐,为当下的每一秒向着目标前进的步伐而快乐。这样,当尘埃落定,我也可以无喜无忧,无风无雨。做一个孩子,专注当下,这将是我人生航程的方向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