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诸葛亮非常着急,眼看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了,算来最多再收到三万支箭上下,总共也不过七、八方支,回去仍旧不免要死。
但是孔明想,急煞也无用,还是先把船掉了头再说吧。
于是,孔明先把第六根绳一拉:“休息”。接着,拉动第三根绳索:“后退”。
怎么退法呢?倒退不是逆风了吗?不妨。倘然全要依赖风作动力,这船哪里还能用于作战?
事实上,当时这种大号战舰一般至少有十二对长桨,排列在船体的两侧。由于船身高大,船舷口离开水面太远,所以,这些长桨都是从船帮上的一个个圆洞里伸出来的,划桨的人都在舱里,还可躲避乱箭流矢。
现在,虽说船与船之间靠得十分拢,但因为船体是橄榄形状,因此,实际上靠拢的只是中间部分,船头和船梢还是叉开一大段距离的。中间那六对桨早已抽掉,而两头的各三对桨依然可以使用;最外面的两条船,还可多用靠外侧中间的六枝桨。这样,进、退和转向就都不成问题了,只不过速度慢一点而已。
二十几条草船再退下一箭之地后,孔明拉动第四根绳:“掉头”。掉完了头以后,又拉第三根绳,又是后退。但现在的后退是朝着赤壁方向,等于刚才的前进了,进到原来的老地方。
再拉第二根:“停泊”。最后拉动第五根绳:“呐喊”。掉一个头比较复杂,总共用到五根绳索,拉动六次,只有第一根和第七根未用。
船掉好头后,孔明与鲁肃也对掉了一下座位,孔明仍旧面对赤壁,因为这样比较顺势。桌上那“计算器”里的大半杯酒,本来是向赤壁那边侧的,现在变成往三江口方向斜了。要等恢复水平,才勉强有十万支箭。然而军师觉得这个希望是很小的了。
正在此时,突然听得外面的箭声一下子比方才稠密了许多,本来是“嚓……”,现在变成了“哗——”象倾盆大雨一样泻到草船上,眼见着酒盅里的酒平复过来。
孔明先是一呆,怎么一下子箭会来得这么多,这么快?再一想,嗳!我也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了。刚才的箭是水路上于禁、毛珍的手下射的,属于试探性的。
射了半天射我不退,才去禀报曹操。水营到陆营要好几里路,加上现在大雾之中行走不便,一来一回要个把时辰。所以,前面两个时辰射的箭不多。现在肯定是曹操亲自到江边来指挥了,这才大张旗鼓地放起箭来。
照这样的射法,后面一个时辰稳可以超过前面两个时辰所射的箭,后来居上;俗话叫做“后梢翘”,但现在恰恰是要后梢沉了。
鲁肃听得这样的箭声,心中好笑:老你的贼,这样卖力干什么?又不会谢你的。
曹操算是在对怪物进行报复似的,拚命吩咐手下放箭。其实,刚才怪物的隐而复现,正是诸葛亮的船在掉头。
因为迷雾实在浓,船再退后一箭之地,曹兵就看不见了,加上那时船上“休息”,怪叫声戛然而止,曹兵以为怪物消失了。等到孔明掉好船头,回到原处,重又敲锣打鼓,曹兵一看,怪物又出现了。
现在,曹营上除了徐庶之外,一个也不知道是计,而徐庶知道了也不讲。好象诸葛亮一无对手。
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三国时期能耐大的人物多着呢,你徐庶不说是计,自有人会讲给曹操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