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周卫英老师转发了我的写作感悟到群里,陶语随即给我留了言。
再次感谢简友陶语的真诚!感谢你的建议!
我:“这个群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弘扬写作和做人就是‘无我利他’,为写作者导出写作目的和指明写作方向,进而道出了生命的意义何在。在这个物欲膨胀的世间,这种思想是值得追逐的,它与日月同光辉,是永不凋零的太阳花。”
这个群是“周老师写作交流群”,它充满了真诚、温暖、慈悲和感动,激发了我参与探讨评论的勇气和热情。
写作群提倡精炼短小的文章,谈写作修行,论哲学真理,讲舍得……
周老师及群友们都有着一双“火眼金睛”,一旦发现群里发布的文章中的错误便给予指正,甚至棒喝。
群里的信息似一朵朵美丽的花瓣洒向对话框,似一颗颗闪烁的星星飘落在我的心间。
在这个时间快车时代,我遇见了一群纯真美好的灵魂。
几个友友的名字已深藏于我心,熨帖明媚。
尤其是陶语,她如家人一样说我,给我许多指点……还说我“宽宏大量”?
感激还来不及!
2.
昨天,陶语给我的建议如下:
“向老师们学习是对的,但是如果始终离不开老师的影响,会束缚自己的写作。真正的写作者,要学着自己成长,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老是依赖自己所崇拜的老师。否则,写作难有突破。”
3.
陶语,你好!谢谢你的真诚!在我的心里,早已当你是知己,是挚友。
你说的难以突破,我承认。只是你说的突破,跟崇拜真的没有关系!
我都说过了,2021年,我的生活要高于写作。
我要舒缓的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味地沉迷于写作。我的初心只为打发时间,从没有过文学梦,现在也没有。
写作意义只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方安宁的土壤,还希望自己写得既快又好一些。
我思想肤浅,见识浅薄,要学习的太多。
在昨天的感悟里,我写过:
“写老师们的文章的读后感、学习笔记甚至书评。这样的学习方法,给了我最大化的教益。
一直都在借力,借老师们的力,借你们的力。
有你们,年过半百的我才能走得更远!
4.
到现在为止,自认为写得最好的文章还是《缅怀母亲》,它并不是在遇见蒋坤元老师之后写的。
如果说,《缅怀母亲》写得很感人,那是因为蕴藏已久、压抑太久的声声悲泣、痛的倾诉的结果。
其中写的过程中没有写作方法和技巧。写完后,我说,今生再也写不出像《缅怀母亲》这样的文章了。
我只是一个,没有文学梦的闲逸人。
5.
一开始,只是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写下去。后来,听说蒋坤元老师的文章很有人气,为人也很好,我便一直跟读他的《白米妹妹和黑豆哥哥》,并且第一次写了这篇连载小说的读后感。
在之前,我没有一点写读后感的经验,纯属跟着自己的心走文字的。
在得到蒋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时,一点也不自信的我很快获得激情和动力,并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
写读后感可以促使你进步很快,我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自己的感受及感慨;以避免自己的文章让人倦怠。
我边走边想,常常迟疑不定——写作没有进步的时候,是不是该停下来?除了写读后感,没有写作经验的我还能写什么?
不迷信写作经验,不很注重写作方法,只是随心而行文;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我的心智不成熟;多经受一些锤炼敲打是必要的。
在此期间,写得好与不好,都包容着比以前通透了许多的自己。
后来,遇见了周老师,我倒是较快地接纳并理解他的哲理性的文字,这些应该与我写了一百多篇的读后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学习写精炼短文是我的写作方向。
一直都在这么着调整自己。
作为一个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文学素养的我来说,谈突破尚早!
虽然说突破靠修行造化,真正的贵人最终还是自己;可我依然珍重所有遇见的智慧布施,珍惜这难得的缘分。
蒋老师指引了我并让我对文字有了真爱。他叫我只管埋头写作,心无杂念;我铭记着。
周老师崇尚写作注意细节,崇尚“利他”的写作;写作动力来源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一开始就没在意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现在依然不会。
我一直在寻求各种突破途径,默默前行、思索、写作……
然后,从写作的意义着手,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来获得写作的激情和动力。
现在,我在探求为大众写作的意义,我的写作感悟有哪些?
下一步,我将探求,写作对人生有什么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谢谢陶语!谢谢你让我细细思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