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获取知识,从前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比较肤浅的,认为只要学生能把学过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回答问题很流畅,就认为很不错了。可是,在一次考试后,才发现自己错了。一些平常政治、历史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政治、历史都考得不好,尤其是历史,甚至都没有及格。这才意识到,只是背书积极还远远不够。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平常听公开课,可能更多的关注的是课堂是否活跃,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如何,知识的传授技巧如何,却很少会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我们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
想想自己平常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时候考虑的还是怎样完整、全面地传授知识给学生,怎样更好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却很少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要怎样找出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疑问关联点?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同时,“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回想我们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样的一个问题,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没有什么疑问,而另一个班的孩子则可能会有疑问。这样一来,就不能死板地按照教案的预设一板一眼地进行授课,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甚至,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多多深入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预设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怎样不同的疑问。更不能遇到学生有疑问就绕过去,要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疑问,这样一个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还进一步提出,“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
总而言之,“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在以后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