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晓艾
我是一个理科生,在高中分文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
解答数理化,对于我来说,就是要花费一些时间思考的问题,但是对于英语和语文,特别是写作,即使给我无限的时间,也感觉自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
记得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在为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苦恼,苦思冥想了好久,还是没有结果。
于是就想,反正第二天是周末,先睡觉,睡醒之后,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解答出来了。
睡梦中,整个人似醒还睡。脑海中突然闪现了一串数字,而且还在不断地列出算式,计算着结果。真是个奇怪的梦。
题目做完了,梦也醒了。自己都觉的很奇特,怎么会做一个数学的梦。想着刚才做的梦,好像和自己昨天的题目一样,于是立刻坐起来,来到书桌前开始演算。太神奇了,竟然就是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兴奋的自己一直坐在桌前傻笑了半天。
后来,到了五年级,我代表学校去参加数学竞赛,虽然最后没有得奖,但是,能在几百人中被学校选中,也认为自己的数学很不错了。后来再碰上难题,也不害怕了 ,就算一时计算不出来,也不会太着急,因为相信自己总可以想出办法。
但是,对于语文,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是在小学的时候,学校让每个小朋友写一篇作文参加比赛,我憋了上句,又想不出下句。好不容易写完一段,再写下一段的时候,发现两段的话意思相同。
正好那天,我的舅舅也在我家,他小时候可是出了名的才子,文章写得特别好,于是无路可走的我,就来向舅舅求救。
现在还依稀记得,舅舅看了我的文章,顿时喷笑了出来:“这写的什么,这前后段,怎么翻来覆去,都是一个意思。”
被舅舅笑的不好意思的我,默默的站在旁边,也没脸回嘴,只等舅舅把作文给我修改好。
自此,我就知道了,我压根没有写文章的天赋。
后来,也是在参加数学竞赛的同一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历史竞赛。历史竞赛除了要回答历史问题,抢答之外,每个学校还要派一个人演讲历史故事。
“很不幸”我被选中了,因为选中的人不仅要朗诵故事,还要自己写出这个故事。听到这个消息,我死的心都有了。
到了周末,一个人坐在家中,翻着各种历史书开始“挤牙膏”。好不容易挤了几百字,拿给爸爸看,爸爸脸都绿了:“你这写的什么,除了写打仗,还是写打仗,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的文明 ,就被你写成了一部打闹史。”
爸爸看我实在写不出来,索性,只有他帮着我来写了。最后好不容易交稿了。
有了这样的两次写作经历之后, 我感觉到自己是再也写不好文章了。
“作文不好”的魔咒就此种下了。
上面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小学,也就是从小学开始,我认定了我数学是好的,因此即使碰到难题我依然不会放弃,相信自己可以解得出来。同样,我也认定了我的作文是无药可救了,直到现在,哪怕在简书上写了这么久,也没有觉得自己哪篇文章写得好,一直都是在练习自己的“写作胆量。”
想到小时候不经意的想法,不仅形成了定见,而且还对自己的行为,甚至是自己做事的信心都有了影响。这让我想到了小孩子的教育上面(我专注于育儿,所以一有事情,我就会联想到这上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学的好的课程,也有花了力气和时间也学得不太好的课程。但是如果在小学的时候就让他有了这样的定见,同时,父母还在一旁不断地强化这一定见,例如:“你语文是不错的,就是数学有些弱。”
一旦让孩子有了哪门课程不好的念头,以后要突破这一障碍就很难了。
这种情况,不是急于判断他能选好什么课程,也不是看他以后是学理科还是文科,而是要鼓励他学习每个课程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寻找,他在学习每门课程的优势 ,让他看到自己在不同的课程上都有发挥的空间。
这样的鼓励,不见得孩子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但是至少碰到不好解的数学题,他认为只要自己肯想就可以解出来;碰上不好写的作文,只要自己注重积累,观察生活,就可以写出生动的文章。
这样的鼓励,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孩子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把他想学的课程学好,想做的事情做好。
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