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一位年迈的切罗基人向他的孙子们说出了一个人生的真谛。
他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心中,一直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发生两只狼之间。一只是恶狼,
它代表着恐惧、羞耻、愤怒、怨恨、嫉妒、贪婪、悲伤、自大、自怜、自负、自卑、后悔、内疚、傲慢……
另一只狼是善良的,代表着欢乐、平等、爱、自由、谦逊、包容、安宁、关怀、仁慈、友善、慷慨、接纳、真实还有忠诚。”
听完爷爷的话,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孩子问爷爷:最后,哪只狼赢了呢?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切罗基人回答说:你喂过的那只。
我们喂养的那只狼,会有力的塑造我们当下的日子和生活。那我们又是如何在无意中喂养这些负面情绪的呢?
当我们与愤怒抗争,我们在喂养它;当我们想逃避、抗拒、压抑愤怒,我们在喂养它;当我们认为表达愤怒可以让自己更强大,而紧紧抓住愤怒不放,我们在喂养它。
研究表明:抗拒、逃避和沉迷都会喂养负面情绪,想要停止喂养愤怒,我们就要停止在脑海中对它们反复咀嚼,用一种觉知和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它们接纳它们,它们便会软弱下来,即使是愤怒也会转化为某种正面的情绪。
羞耻和恐惧的根源是什么?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布琳布朗在TED上有个非常受欢迎的演讲《脆弱的力量》,她花了六年时间潜心研究羞耻感、恐惧和脆弱。她的研究发现:“脆弱是羞耻和恐惧的根源,是我们为自我价值而挣扎的根源,但它同时又是快乐、爱、创造性和归属感的源泉。”
她说:我们感到羞耻,是我们认为自己某个方面不够好,我不够苗条、不够强壮、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聪明、成就不够大、地位不够高、名声不够响…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都有脆弱的一面。
布琳布朗博士在研究中把采访过的人群大致分成了两类:
一类人有自我价值感,这些人心中有爱有归属感;另外一类缺乏自我价值感,永远为此苦苦奋斗,他们总是想,自己是否足够优秀?
而心中有爱有归属感的人,相信他们是值得他人的关爱,值得获得归属感,就这么简单,他们觉得自己值得。他们有勇气承认自己不完美,他们具有同情心,先是对自己,再是对他人的。事实上如果我们无法善待自己的话,就无法善待他人。最后他们都能与他人建立关系,这是很难做到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坦诚,他们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是赢得关系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那些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脆弱,他们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们相信,凡事让他们脆弱的,都会让他们更加美丽。他们不会说脆弱让他们很难受,也不会说脆弱的感觉很心疼。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脆弱是必须的。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面对脆弱的最佳途径不是麻痹、否定、排斥或者沉迷,而是感受它、感恩它、接纳它、与它共存。最重要的是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这样就可以拥有快乐、爱、归属感、价值感。
当我们焦虑、恐惧、愤怒的时候,很难知道什么是感激和快乐,我们只会怀疑:我这么做是否值得?该不该怎么做?我能否相信这个人?能否继续这段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打住,不能让大脑继续不停的悲观地幻想,从而防止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暂停下来,带着对自己的仁慈和友善回到自我觉察,让心在身体里渐渐安住下来,允许当下的感受如其所是,允许脆弱的痛苦在身体里流淌,允许愤怒、恐惧、焦虑如其所是。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安静下来,在这个宁静的空间里,我们平和优雅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勇气地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明智地识别和分辨事物之间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