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零散时光
《我遇见你》读书笔记

《我遇见你》读书笔记

作者: 安星 | 来源:发表于2015-12-16 21:39 被阅读353次

    读起敬一丹老师的退休大作《我遇见你》,有种和老师面对面聊天的感觉。语言平时,多感情抒发,直接,没有距离感。

    一如敬一丹老师在“焦点访谈”栏目上,镇定自若,在“感动中国”的朴实,让人如沐春风,感情充沛。把读者带入她的世界里。


    书,是质朴的,同时又闪闪发光。

    从敬一丹老师作栏目的经历,讲到各个栏目,在新闻评论部一同工作的同事们,在各地采访的遭遇,以及在采访时深刻触动内心的点点滴滴,有些没有在电视里报道,在书里读到,是一种馈赠,还原了当时采访记者的心理。不闪着人性的光辉的人,是做不了好记者的。比如给出现在电视里的东莞女孩打马塞克的事情,她是反复嘱咐,认为这是超出新闻报道本身,天大的事。

    讲到对同事朋友的称颂,毫不费笔墨。几乎所有的同事好友都被溢美之词包裹着,没有批判,甚至有些平实的点评,也是换种方式的称赞。无处不在地宣扬同事们的成就,或论调。偶尔让人有种在读表扬信的感觉。一种情绪毫无遮拦,宣泄的淋漓尽致,而细节有些地方很抓人,有些地方是以感情的直接宣泄,代替了一种描述,一种给读者“看见”的呈现,这种方式,不能不说是一丹老师的特色。感情的带动,强于描述。

    对自我感情的有力、全面的描述,这是与读者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技能。与长期从事电视工作,做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碰撞,心理分析与把控能力,是分不开的。

    而另一点,可以看到一丹老师她对于周围的人无处不在的关爱。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自行贬低自己。跟着年轻人一起奔跑在新闻前线,而不露怯,不退缩。老人?新人?用在她身上都不合适,她是个行动派,时刻奔跑着,跟着最新脉搏跳动的“现在进行时”。


    电视语言,用在写书上,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深深的无法隐藏的烙印。

    1.每篇文章的题目。十分吸引眼球,简短,有力,诱人去读。对于主持人的角色,两个字概括了全部精要的内涵,“隐”与“引”。隐-表明了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舞台中心,突出被采访者,说出内心感言,呈现精彩话题内容。引-被采访者是在高明的隐身主持人引导下,发挥自己对题材的讲述和理解,隐又不隐,引而不夺被采访者风采,便是多年主持人的精华所在。

    2.文章中无处不在的发问。这是与读者的互动,无声的“访谈模式”,读者在读,也在同时跟着问自己。

    3.感情抒发,呼唤读者共鸣。宣传工作,有信息,情绪传递给读者。读者收到了,便是成功。如以上所说,这与作者,做主持人多年的思维习惯脱不开。

    这本书是一个自述式的工作总结,或者说自传式?但融合了太多别人。从开始回顾,到不断评价工作中的同事,和面对的事情。


    对于“感动中国”篇章,感觉一般。这个节目,不知敬一丹老师,刚开始接手的迟疑,是否持续过?还是真的被这个节目征服了。一般不看这个节目,一是我的自控能力没有强大到能抑制眼泪,在这种强大的感情攻势下,更是思考不得。二是这些人物,把人都类型化了,社会中有太多复杂的人性,他们躲在星星眨眼的黑夜里,他们有待挖掘,深刻而复杂。相比这些扁平,片面宣传的感动,这些复杂,却更让我着迷。

    “草样年华”,敬一丹老师有教育情结。在面对贫穷地区的孩子,留守儿童,坚守在贫困地区执教的老师,她流露的感情是最深沉的。频频泛红的眼圈,光这部分,她可以再写一本书了。

    另外,对于新媒体的不适应,电视人表现的尤为强烈。书中无处不在,作为电视人的优越感,最好的年华,最好的平台,至今,四面楚歌,倍受冲击的收视率。然而这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看到了这些,努力调整。


    一丹老师,年方6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遇见你》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qp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