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的阅读话题来谈读书数量这件事,这一点在节目中我和另一位嘉宾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根本没有规定阅读数量的必要,读书应是自然而然的为之,不该带有任务性。但在我看来,因为现在业余时间的诱惑过多,完全靠兴致读书而没有要求,往往一年下来,根本读不了几本。我在2014年的时候,有过给自己设立必须要读100本的任务并且完成,这里分享下亲身体会。
这件事对我而言最受益的地方,是明显提升了我对书籍的筛选能力。到现在为止,我非常喜欢的好几本书《穷查理宝典》、《黑天鹅》、《大江东去》和《遥远的救世主》等都是在那一年读到。四五本书摆在一起,可能很难区分作者的写作水准和思维差异。但当基数放大到100本之后,这种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好的作者能让你看到自身认知水准的局限性,他/她们会带你走入一个更立体和深邃的思维世界。而在你感受到好的作品带来的良性冲击之后,你识别一部不太好的作品的能力必然会上升,这种能力在之后的日子都会使我们受益。
但是,回头看那一年,我做的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书籍阅读太散点状并且输出太少。这两点都会导致不少内容流于短时记忆,容易遗忘。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内容时,就好比大脑中亮了一个点,但是如果后续这个内容没有被深入思考加以巩固,它很快就会黯淡下去直至消失。如果我在当时能够有意识的去做阅读主题的分类,并且通过输出比较不同作者观点的异同,再融入自身的看法,那么阅读的收获肯定会更多。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阅读的方式,今年收获一条非常受益的建议来自采铜老师,他建议我用专题性输出的方式来反向强化输入。在我理解看来,专题性输出和主题阅读的差异可以用以下图表解释。
比如,当我们设定一个“积极心理学”的主题,那么我们可以去搜索这个主题下经典的几本书籍,了解不同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看法和贡献。如果这个主题变成“时间管理”,我们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列出这个主题下的书单。
但专题输出是不限于此的,专题输出的方式是我们提出人生中的某一个问题,比如:如何在容易焦虑的社会变得更积极?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我们可以将刚刚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和时间管理的书籍内容都建构进入答案之中。所以,专题输出对于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能力要求更高。
如果尚且处在阅读不多阶段的人,我可能更建议主题阅读的方法。如果感觉自己有所积累,并且想把各个领域的知识切实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尝试后者,你一定会发现对自身输出能力要求更大,只要加以坚持,进步也会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我现在也不觉得年读百本是多有必要的事,毕竟数量只是阅读的一个维度而已,它并不代表阅读的深度和记忆的程度。但那一年的自我要求,它某种程度上依然帮我推开了另一扇更广袤世界背后的门。人生有时就是这样,站在此刻的自己去理性分析当时的行为,可以总结出诸多不足处。但彼时彼刻的我们,也许已经做了当时情况下最好的努力,还是感激。
�
网友评论
超级认同,我们永远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当下做出最好的努力,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