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作者: 李建力_27d6书法与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1-10 19:12 被阅读0次

北京法源寺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癸亥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占地

    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往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古槐,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法源寺

    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下达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的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御制法源寺碑文》称:

    “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珍贵文物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此外,法源寺还留存有许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纪初,寺里收藏有清龙藏经,赵子昂、吴道子所画的菩萨像以及其他许多名人手写金字经,墨宝等。因历史上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许多宝物如今已不知所踪,但是寺里遗留下的各个时期的佛像和法器也足够访客盘桓大半日。从这些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上,依稀可见当初的繁盛荣辱。

法源寺悬挂联一

    大部分联首字切殿堂主旨。大雄宝殿抱柱联切“法源”二字:

“法海涵空普滋万类深见灵缘浩淼;

源头玉宇统摄三千且瞻佛日辉煌。”

    该联由一诚法师书写。大雄宝殿内供“华严三圣”,两侧列十八罗汉。殿内有乾隆书“法海真源”匾额,可称得上镇寺之宝。大雄宝殿正北是悯忠阁,台高三尺有余,周围有砖砌护栏。阁联切法源寺原名“悯忠”二字:

“悯公难忆神州昔日总尘劫;忠臣常颂华夏今朝尽和谐。”

当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兵败撤回幽州,为抚慰阵亡将士忠魂,赐建该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建成。清雍正重修时改称“法源寺”。

  据记载,寺内最后一进院落的藏经阁有联匾,阁下层挂着“法堂”匾额,两侧楹联切“法堂”二字:

“法海真源龙天赐福;堂头痛棒世代传宗。”

    近年重修后原匾和楹联未再悬挂。禅堂楹联亦嵌入了堂名:

“禅展宗风法门不二;堂开觉路妙谛宜参。”

    另外方丈室悬联也属此类,

“方寸心田如明镜;丈夫手眼察秋毫。”

    寺内这一类嵌字楹联,联联切中主题,概括性极强。

  二

  佛教联匾是普及佛教文化独特表现形式。寺内楹联将佛境与自然景物有机融合,极富禅意。韦驮殿联由一诚法师手书:

“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一副楹联将韦驮菩萨的使命和风骨描述的淋漓尽致。悯忠阁北面的毗卢殿,供奉毗卢佛。殿联写道:

“常清常净性海无波帆正满;不去不来心头有愿月已圆。”

    毗卢殿正北的观音殿楹联是乾隆当年所撰,书法家宗家顺所书:

“华雨静飘空色外;心珠常印摩尼中。”

还有记载原联为:

“花雨静飘空色外;心珠长印摩尼中。”

    殿中高悬康熙为当时法源寺住持授玺和尚所书的“存诚”匾额。

  还有一类楹联直接将堂室的功用主题贴切描述。东路的客厅、斋堂楹联值得一品。客厅上悬赵朴初题“祇园”匾额。“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奉献园内树木,故以两人名字命名。后来“祇园”用为佛寺的代称。“祇园”联曰:“

接十方法炬选佛场中每结莲台之座;迎三界菩根散花室里常流福慧之泉。”

    斋堂门上悬“五观堂”匾。佛门中有“食时五观”之说,学佛者吃饭时要观想五方面的事情,吃饭要与佛法结合在一起,故“斋堂”又称“五观堂”。堂联写道:

“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

此类楹联可供其它佛寺借鉴、引用。

  三

  除了楹联,法源寺的金石碑刻也堪称精品。从唐代建寺以来各朝代的碑刻,法源寺均有保存,俨然一座碑刻博物馆。对于寺内碑刻的留意,缘于与法源寺寂肇师傅的结识,那次他向我重点介绍了悯忠阁东西外墙壁上镶嵌的书法和佛像碑刻。之后我每次到寺中都去细细品味一番。东墙嵌有清嘉庆年间翁方纲摹刻唐李秀残碑和乾隆年间张曾敞撰、徐良书的《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刻石。张曾敞出身望族,出生在中国历史上一门出进士最多的安徽桐城张氏家族,有“一门十进士,空前绝后”之誉。

  西壁嵌有草书《般若波罗密多经》、楷书《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以及清嘉庆十年四川重庆府事石韫玉题刻等。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刻石四十二行,一厘米见方的小楷,工整秀丽、镌刻细腻,笔法韵味堪追唐人《灵飞经》。西壁还有清翁方纲摹刻的《法源八咏》刻石,咏唱的是法源寺海棠、辽幢、象槐等八项之最,也是法源寺之宝。

  大雄宝殿前两侧分列着明清两代的六通石碑,碑文记录了历次修寺的经过,如《重修悯忠寺碑记》《勅赐崇福禅寺碑记》等。天王殿东西两侧、悯忠阁内、毗卢殿前廊下还有很多不同朝代的碑刻,都是珍品。寺内近百件饱经沧桑的金石碑刻默默记录着历史风云!

李建力手墨


相关文章

  • 北京法源寺

    初中时候,在地摊上有幸买了这本书,那时我所在的小城市里特别流行这种小书摊,卖的最好的小说就是三联出版社的金庸全集,...

  • 北京法源寺

    李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同时我也觉得我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向他靠近。关于这本书,我渴望很久了,直到最近,才终于...

  • 北京法源寺

    现如今北京街面上的历史建筑,能原样保留下来的大多都是寺庙。其他诸如民居、会馆乃至官家园囿等,都会随着时代的...

  • 北京法源寺

    第一次用简书,因为太晚灯关了不好写日记,但是的确想写点什么,打字也行。 这是第二部让我哭了快三分之一时长的话剧,第...

  •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是个很特别的寺。 暖春的早晨,阳光普照,我去了法源寺。不算还愿,也不叫朝圣,最多是好奇,一切源于...

  •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

  • 跟着好书去旅行——《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去了无数次。《北京法源寺》也读过了很多年。 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想法,要去看看。虽然北京又大又乱又...

  • 寂寞余花

    初秋时节,心中焦虑,人事扰扰,车马纷纷,偶忆《北京法源寺》。大学时读《李敖大全集》,开篇第一文便是《北京法源寺》。...

  • 读《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先生的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戊戌变法的始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佘法师、...

  • 浅谈《北京法源寺》

    唐太宗在位期间,对辽东进行了远征,辽东是高丽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朝鲜,韩国。当时派了20万的大军,太宗亲临这次辽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法源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vv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