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句话:在了解一个反常思维前最好不要全盘接受,也要看看正常思维是怎么想的,要不然很容易被带跑偏。
而我在《得到》APP听反常思维听多了,比如时间不可管理/活在未来,竟然养成了只相信反常思维的习惯,鄙视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真是太奇怪了。
直到最近的一次考试挂科终于把我给打醒了,这才意识到竟然培养了鄙视时间管理的习惯,也才真切明白了“头脑里存在两个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的含义,罪过罪过,我得认真思考一下了。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答案是:知道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很多人都会拖延,原因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拖延≠不做,只要看到截止日期到了,基本上都会行动起来把事给做了。
对于时间比较紧的人来说,时间安排好之后,其实一项任务的截止日期就被变相地提前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时间比较紧,如果安排好的这段时间内,因为拖延,没有完成计划好的一部分任务,那么之后就需要从其他事情上把时间给补回来,如果发生了意外情况,很容易让这件事拖延得更久。
要知道事与事之间并非是孤立的关系,而是与生活中其他事情之间紧密相连的,或许有些事情机动性很强,拖延之后还可以向后延期,但有些事情是不会因为别人的拖延而向后延期的,早晨被闹钟吵醒之后多睡一分钟,可能就会错过每30min一辆的公交车,进而影响接下来的很多活动,其实只要想一想拖延的严重性,就不会像没有做时间管理时那样拖延任务了。
于是,提前完成任务的人机动性就比拖延者强得多。
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管理时间的难点不在于规划,而在于对自己做一件事所需时间的预测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笑来老师谈及时间管理方法论的时候,说的是每天记录一下自己做了什么都花了多长时间,记录得时间长了,就能大致判断出自己需要多久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在进行时间规划的时候就会更加符合实际。
于是,在做分解好的任务时,我们设定好的任务计划结束时间就变成了阶段性的截止时间,会督促自己早早行动,把那任务完成。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规划了,因为一个人每天能够专注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大约是5–6个小时,所以,在进行每天的规划时,最好不要罗列太多计划,否则大脑会抗议的。(我在这方面持续的时间还不多,所以暂时只能进行短期的时间规划,先做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长期规划。)
时间管理的好处
除了前面提到的缓解拖延,时间管理一大好处是将自己的时间分配数据化。
没有记录,我们是通过感觉评判一件事是否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感觉如果不是训练出来的,就不是怎么可靠,而把时间分配数据化实际上就有了训练这方面感觉的机会,毕竟,真实的数据比感觉可靠的多。
而且,有了记录之后,当我们在做同一件事情时,通过与过去所用时间(同样的任务量)进行对比,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这也是在给自己提供反馈,有了这反馈,我们才知道哪里需要改进,哪里有所进步。
原来也曾经试过时间管理,还报名了一个学习班,不过细节太多,太过繁琐,反倒不容易坚持下去,只是记录任务完成时间和任务量很容易完成,剩下的就是耐心做上一段时间了,给自己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