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雨果给巴特勒的一封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学应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1、解题:交代写信的缘由。点明写信的对象,写信的目的与态度,表明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它是一封书信,可将书信知识再次予以强调: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本文属于一封回信,也就是就来信的问题或要求做出回应。可以让学生适当猜一下当时信件内容是什么。
2、检查预习: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补充:“英法联军之役”和“”圆明园”的基本知识。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劫掠和焚烧了圆明园,使这一世界级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化为废墟。
本文生字词较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强调重点字词。
3、梳理思路--本文分为三大段:
第一部分:开头(1)交代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正文(2~9)对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愤怒与谴责。
2段:注意冒号统摄下文
3段:动情描述作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
4段:单句成段,过渡到下文
5段:两个欧洲强盗洗劫纵火圆明园
6段:评述上述事件-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7段:作者对强盗政府的抗议
8段:作者对真假物主的评论
9段:总结上文
第三部分:结束(10)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精讲课文,主要理解本文运用的铺陈,类比,反语等写作特点,并体会其效果,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
一、在这封回信中,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掠圆明园持什么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焚烧圆明园的罪行进行了谴责,对遭受劫难的中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运用夸张和想象,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运用比喻和反语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前者展现美好,后者展示美好被毁灭,前后对比,控诉罪行。)
二、重点学习第3段,感受圆明园的园林之美。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1、圆明园的艺术价值:①世界奇迹②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③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④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⑤亚洲文明的剪影。
2、圆明园的物质载体:①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②神殿,后宫,城楼③琉璃,珐琅,黄金④花园,水池,喷泉⑤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3、圆明园的性质归属:雨果明知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在文中却依然说他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为什么?
(雨果认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而圆明园所承载和体现的文化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他的眼光和胸怀已经超越了国别和民族的界限,具有了普世情怀。)
4、第三段的主要写法:
①铺陈: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雨果凭借超人的想象来形容圆明园的辉煌,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②类比:作者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美;夸张、设问,加之作者热烈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三、第四段的内容极简,讨论是否可以删去及其表达作用?
(它是作者动情描摹圆明园的戛然而止,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是上下文内容,情感转变的过渡。)
四、重点学习五六段运用的反语:让学生找出来,并且说明其作用。
(反语:结合具体实例“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批判和讽刺了侵略者恬不知耻,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两个强盗”的比喻,将抽象的国家和政府形象化,具体化,变异化,从而衍生出“洗劫,分赃”的行径。说明了所谓的“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者批判和强烈愤慨。)
五、结合课后习题讨论: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雨果是爱国的,他不畏强权,态度公正,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清醒和深沉,表现了他公正人道,是非分明,胸怀博大,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品格。)
重点从三部分进行小结,强调重点:书信的正文--赞美圆明园,抗议侵略者以及表达的情感;雨果的人格魅力--从他对英法联军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巴特勒上校不畏强权的交锋,对法国深沉而理性的爱;语言魅力--集中体现在用反语表现的愤怒与批判。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从情感上还是很能得到共鸣和启迪的,激励了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