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在己不由天
文/石岩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极力推崇的君子之风,也被视为仁人志士的核心精神内涵,而其中的“修身”则是所有远大志向的根基,那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在他看来好学、力行、知耻是通往修身的必由之路,方可接近智慧、仁爱与英勇的美德,这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知灼见。
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商有高下之分,从古至今不乏天资聪颖的神童,然而大多数人属于智力平平,甚至有的低于常人,但只要刻苦学习都会迎头赶上。晚清重臣曾国藩天生愚钝,他小时候正在大声背诵古文,有一贼潜入他家躲到房梁上,想等他入睡后伺机而动,可曾国藩到半夜还没背下课文,小偷都已烂熟于心,实在忍无可忍便跳将下来,把文章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但曾国藩就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学有所成,最终建树了一番惊天功业。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得以实现价值,任何理论不与现实生活结合都只会沦为空谈。明代的王阳明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心学”,被蒋介石奉为为人处事之圭臬,就连他退身台湾后,还将一座“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日本更是有众多学者对王阳明顶礼膜拜。而王阳明的学说关键之处在于“知行合一”,特别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他从不夸夸其谈,总是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所以能屡立奇功,也正应了那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的过人之处,他不耻下问,不会不懂装懂,《三字经》中便有“昔仲尼,师项橐”的口诀。项橐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他七岁时曾问孔子:“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眉毛?”圣人摇了摇头,小项橐得意地说:“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连声称奇,谦逊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正是知耻而后勇的境界,成就了孔子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铸就了其百世辉煌。
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即要德高望重、军功卓著、著书立专,按照此标准衡量,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人入围,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没有流传后世的鸿篇巨制,只能算半个人头。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好学、力行、知耻上,都自觉地进行修身养性,始终以学为本、以行为要、以耻为戒,在勤奋好学中储备知识,在事必躬亲间增长才干,在知不足里见贤思齐,如此造就了不世之功。
圣人总是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感觉,但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甚至有的智力还不及常人,比如曾国藩的愚笨,有的相貌丑陋,像孔子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有的愚不可及,例如王阳明七天七夜对着竹子苦思冥想最后病倒在床,他们的寻常在天资、在长相、在顽皮,可他们的长处在于后天的勤学苦练、在于日久天长的持之以恒、在于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圣人之圣在己不由天呀。假如能沿着好学、力行、知耻之路加以修身,每个人或许都可有不俗的表现吧。
2020.8.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