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一个体验过人生逆袭的故事,一个又丑又矮的小男孩,幼年患上佝偻病,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使得他自卑感更重,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受弗洛伊德的推荐,1902年加入弗氏集团,成为《心理分析学刊》主编,一战期间还是军医,后批判了弗洛伊德而自己立门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小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弗雷德·阿德勒。
故事讲完,看得出来作者本身就是超越自卑感,达成优越感的范本,我是想说有什么样的自卑感,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优越感。
先看本书思维导图:

人人都有自卑感
本书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个中性词,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自卑感,书中例子讲到小时候如果经历过亲人病痛折磨的痛苦,会在这个孩子心理产生深深自卑感,他长大成为医生的概率就更大,通过治病救人获得优越感。
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当站到关着狮子的铁笼子面前时,第一个孩子吓得躲到了妈妈的身后,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在原地不动,脸色变得苍白,浑身颤抖,可是嘴上却说:“我一点也不怕它。”第三个孩子则瞪着狮子说:“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很害怕狮子,但是表现方式却不同,这是由他们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内向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师徒相爱相杀
阿德勒深受弗洛伊德赏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后因观点不同分道扬镳,阿德勒一通批判弗洛伊德,后自创个体心理学。弗洛伊德把一切问题根源归结于性,重视童年的经历,有些宿命论色彩。阿德勒更乐观,认为人对自己的经历可以创造性的解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对待母亲和儿子分离这件事上,弗洛伊德认为是恋母情结,儿子想娶母亲,只是伦理冲突压抑。而阿德勒认为是儿子因为没有学会和他人合作,只能和母亲合作,而母亲就是他的奴役,忠实的奴役。如果母亲压制孩子,限制他和父亲等其他人交流,母亲成功的概率更大。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调整目标实现超越、 避免形成自卑情结
一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一也会与这一目标相一致。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管正确与否,也都会遵循这个目标。那些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最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指出他们行动上的错误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此,行动也必然与之相适应。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总是逃课,后来得知他的目标就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看得出来这个小男孩的目标是走偏了的目标。心理医生会建议他改变目标,随之思维和态度才会真正改变。这时,以前的行为和思想也就会围着新的目标,形成新的行为、思想。这个小男孩可能会认为只有通过逃课,制造麻烦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是一种获得优越感的方式。
这个小男孩在面对现实时,不能正确解决问题,进而歪曲目标。生活中,我们都是这样,在处理问题时,会选择直面还是逃避,逃避时会说谎,直面就痛苦。我们更倾向于逃避,这是本性,所以本书在解释家庭、学校、梦等各方面都有阐述其影响。
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寻求优越感,自欺欺人,导致自卑情结。
人生不可逃避的三个问题
阿德勒说人生的所有问题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人际交往,二是职业发展,三是两性问题,在这三者之间互相映衬,离不开合作。两性关系上,阿德勒认为夫妻双方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家庭,只是分工不同,平等互助友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意义
阿德勒的乐观来自于他的经历,他本身就是一个人生获得逆袭的赢家,所以我觉得他更加肯定现实,通过对目标的不断调整获得超越,实现自卑与超越的跨越。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关注他人,融入大家庭,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个人感悟
如果对未来充满向往,可以多看阿德勒,他永远以合作为导向,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像是一部“成功学”。这也是他离开弗洛伊德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