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带二宝进行了一个短暂的训练,效果明显,我全情投入的十多天里,目光所及全是他,不被打扰,也就有了更多反刍和复盘的时间。
先来看二宝在上个训课时候的课堂实录片段。 “我们再来拼一辆货车吧。” “一块一块拼,两个手一起用。” “拼好了小汽车,鳄鱼来当小司机,谁在开车呀,鳄鱼有尖尖的牙齿,熙宁的牙齿在哪里。”(二宝张开嘴巴露出牙齿。)击个掌,欧耶。奖励熙宁玩一玩汉堡车,我们给汉堡车装一些物品吧,装一盒泡面吧,(等待二宝塞进去)我们再来装一个果冻吧。(耐心等待孩子完成。) “小车收一收吧,这里有一个小女生,给小女生戴一戴帽子吧,给她戴一戴帽子吧,让小朋友拿一个气球吧,气球拿在手上,好棒,耶一个,给她换一换衣服吧,拿一根棒棒糖,好甜呀,给她拿到手里吧,穿一穿黄色的衣服,穿黄色的鞋子,好棒,穿好了,再让她戴一戴手表吧。手表可以戴在手上,找一找哪里可以戴手上。” “小朋友好漂亮呀,给她把帽子揭下来吧,让小女生穿上红色的衣服吧,给小女生拎一个包包吧,好,完成了,现在把衣服收一收吧,装到袋子里,把她也装进去,一只手打开袋子,另一只手装。” “你想要吃好吃的还是玩小汽车?你想吃什么味道的?你去问问姐姐,想吃什么味道的。”(熙宁转身问姐姐吃什么味道的糖果,姐姐说吃苹果味的。)丹老师翻看糖果说:“没有苹果味儿了,再去问问姐姐,还想吃什么味道的?”姐姐说香蕉味的。 “香蕉味儿可能是黄色的,熙宁想吃什么味儿的?” “黑色的,黑色的可能是葡萄味儿的。给你。” (让他转达你的话。)
“我们看一看这是哪里吧,这是哪里呀,这个呢?再来看一看,这上面有什么,公园,公园里有很多斑马,哪里是动物园?火车在哪里跑一跑,熙宁可以去哪里玩一玩,去公园玩一玩。”
“哪里会有火车,哪里可以停一停汽车,哪里可能会有大象?”
丹老师指导我说:这是考察物品所属,这个完成的话可以问:“动物园里有什么呀?”一开始说出一个,渐渐地说出两个到五个。
“熙宁看一看,袋子里没有了,积木装到袋子里,盒子收一收。
"积木装到袋子里。”
"完成了,好厉害,棒一个。”(和孩子击掌相庆)
这只是老师上课的一个环节。可以看出来丹老师非常有耐心,语气温和、亲切,毫无对孩子表现错误或者缓慢时的急促。爱心与耐心,时常鼓励,击掌相庆,一分钟击掌两三次,儿童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变得自信勇敢起来。个训课变得像是一种享受,整节课上的对话符合两岁多儿童的心理认知,丹老师变成了儿童,共情让他们拥有了美好的30分钟。
对比之下自己的声音,低沉、不清晰,不清脆,闷闷的,缺乏质感,缺乏变幻,时常急促,不善于等待,单调重复。
我们教师首先研究的不是语文教材,而是走进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读一读教育家心目中的儿童,理解儿童,懂得儿童,和他们共情、共生、共长,不要高高在上,时常俯下身去,看一看他们视角下讲台上的你:“板书好随意啊。”“老师好像又变胖了呀。”“老师今天化淡妆了。”“老师生气时真难看。”“我最讨厌老师批评我们了。”“老师,今天讲得好枯燥啊。”“老师,说好的课前成语大会呢?”“老师怎么去翻教参书了?”“老师这样走路不好看……”
教育随感
做好教师,理解儿童是第一位的,以往觉得爱心与责任是第一,如果不理解儿童,怎么施展爱心?怎么正确表达爱心?去读儿童教育心理学,去读蒙台梭利和儿童的自发成长。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说:“对于学习来说,枯燥和乏味的知识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从而无法用心学习。老师的存在就是告诉孩子们,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并且长时间地保持这种状态,以学习好自己生存所需要本领。”
同时,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要给孩子们自由学习和处事的空间。
以往我所听到的一个词叫:静待花开。可是要想静待花开,你首先教会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你不能无为而治,还自诩静待花开,一无所知,何以静待花开?
如果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能像对待其他成年人一样,态度尊敬而又友善,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他们想要尊重和空间。可是事实上,很多家长或者老师经常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并且强迫孩子接受各种要求和命令。
从幼儿身上追溯教育的真谛
儿童的成长,让我们慢慢了解生命从空白到丰富,从纯洁到绚丽的过程,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是那些看似坎坷的瞬间,轻轻提醒着我们成人,蹲下来观察孩童,不再急躁,从儿童身上发现教育的意义,让教育变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今天又读到了熟悉的于永正老师,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他心里装着儿童的语文教师,他讲出来的课一定是符合儿童的认知与审美追求的,那么这样的课才是被儿童所喜爱语文课。让他们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芒,闪着求知的火花,这样的课一定是生动和出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