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历史有一半是编造的。几千年的尘埃岂能真正拂去?为统治者所胁迫的史书,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史也许不能信,但对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境。
追逐着千年的蓝色月光,云披雾散,真正的赵高向我走来。
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对中国古代史不熟悉的人估计不知道赵高这小子何许人也,但是看过连续剧“神话”的人肯定对这小子印象颇深。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京剧“神话”里面那个蒙君惑主、阴险狡诈的奸臣。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但是具体这小子是不是宦官,有没有那东西实与本文无多少相关在这就不多做介绍)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一个堂堂的秦国,被一个没有机八的宦官弄的翻天覆地, 更可怕的是这个宦官其实啥背景都没有,没有士族的支持也没有家族的撑腰,只能靠啥,靠的就是胆大妄为,卑劣无耻。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死得太匆忙,如果再坚持哪怕一两天,亲眼看着写给大儿子的信发出去,秦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这封由赵高代笔、关系到秦国命运的秘信,根本没有发出去,它被赵高藏了起来。不仅藏了起来,还开始临时抱佛脚,做了这么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抱佛脚抱得很有水平。
赵高在朝中任中车府令,兼职掌管皇帝玉玺,发布各种命令,这个身份让他干起事来很方便,况且他又有一张能把死人说活的嘴,这两个条件够用了。赵高怀揣着伟大而阴险的目标,围绕着这封信和几个关键人物,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在皇帝驾崩、风雨飘摇的秦国,刮起了一股飓风。
第一个被摧毁的目标是丞相李斯。赵高太了解李斯了,这个人有才华、有能力、有心机,凭着真才实学,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但他有个致命软肋:他是个为了官位不惜一切代价的铁杆官儿迷。就从这里下手,赵高居心叵测地试探李斯:“如今皇上已逝,玉玺和给扶苏的信都在我手里,你看皇帝的儿子中,谁继位更好些?”
李斯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他身上虽有着为利益不择手段的奸与坏,但知识分子的正直与忧国忧民还未完全丧失,还留着一点人性的光芒。听到赵高的问话,这点光芒瞬间让他警醒,他当即喝斥赵高大逆不道,不守人臣之礼,并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皇帝的长子扶苏继位!”
赵高晓以利害:“扶苏其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如果他继位,必定启用大将蒙恬,蒙恬既有智慧又有武功,是响当当的实力派,到时候你怎么办?你难道不愿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这段话句句击中李斯的软肋,想到一路走来的坎坷,李斯默许了。
赵高很高兴,接下来他要攻破的对象是胡亥。胡亥是个没心没肺没主意的纨绔子弟,若说吃喝玩乐,他倒是个行家。掌权当皇帝这样的事他没有想过,也轮不到他去想。赵高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像扶苏那样有头脑有想法的人,自己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就要消灭掉。他找到胡亥,一开口就露杀机:“始皇临终前给扶苏留下一封信,让他来处理后事,如果他与大将蒙恬一起来到咸阳,那么他马上就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到时就没有你的好日子过了。与其等死,不如冒险一搏!”
胡亥虽然偶尔也想过父皇死后的皇位问题,但都是倏乎一闪念就过去了,这一恐吓没能使胡亥慌张,他坦然平静地表示,尊重父皇的临终安排,自己接受便是。但赵高可不想让他保持这份轻松,如果这样,自己岂不白玩儿了?由于多年做胡亥的老师,他对激起弟子的杀机和仇恨是很有把握的。他开始喝斥胡亥:“信和玉玺都在我们这儿,谁做皇帝我们说了算,你还等什么?”胡亥说了一番人话:“弟废哥不义,不遵父命不孝,无才德的人不能做君主,犯了这三条,上天会发怒的。”赵高像一把大砍刀,要生生砍掉胡亥的人性,将他变成鬼—他举出商汤、周武的例子,说他们杀死君主是仁义之举,是替天下百姓除害。
胡亥看着满脸杀机、唾沫横飞的老师,知道如今自己身不由己了,这个事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干不干,都将要发生流血事件,这不是自己所能左右得了的。胡亥在被赵高步步相逼的情势中沉默了,动摇了,乱了方寸。他咬咬牙,完成了向狠角色的转变。
赵高生怕夜长梦多,开始快刀斩乱麻:伪造诏书,逼扶苏和蒙恬自杀;让胡亥沿秦始皇出游的路线诏告天下,说自己是皇帝的钦定接班人;又将胡亥的12个哥哥、10个姐姐全部杀死,以绝后患。这些事,都是赵高操纵胡亥完成的。这时的胡亥,完全成了赵高手中的一个棋子,指到哪里,打到哪里。
秦王朝在赵高的指挥下危机四伏,起义的队伍伺机而动。胡亥在赵高的调教下,比秦始皇还要残暴,制定了严苛的刑法对付百姓。从他们提拔官员的标准“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就可以想见一二。
赵高正是看透了人性的弱点,才敢在秦国上蹿下跳,肆无忌惮地挥舞着指挥棒,将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得意的赵高,他觉得在幕后做一个主使太不过瘾,谁能知道自己能力挽狂澜的捣乱呢,于是赵高就写下了怎么阴谋窃国的详细过程,交给自己最亲近的人收藏,一定要把赵高自己一生的种种光辉事迹,流传后世,所以,司马迁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是赵高的后人一代代的传下去,才可以得到真实无误的现场实录,这可不是司马迁随手瞎编的。
除了阴谋的赵高,其实赵高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只是他一直不觉得自己很可怜,就甘心做很可恨的人。一袭黑衣,包裹了他超乎常人的才华。
秦地处边陲,人才极缺一直是棘手的问题。而赵高精通“刑名之术”,嬴政青眼有加,任命他为中车府令,结合韩非子的思想,李斯的辅助,蒙恬风林火山兵道的应用,才在38岁这样一个鼎盛的年龄一统天下,何其壮哉!
赵高善大篆,作《爱历篇》,是第一位书法家、文字学家。《史记》中记载:“高雅得幸于胡亥”。赵高教胡亥习书,也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笔。而且,赵高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是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秦始皇才会在赵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惋惜,摇摇头,赦免了他。韩非子如此强调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赵高身上破例。
秦朝崇尚黑色,赵高用黑色作了一匹幕布,开启他的舞台。最终他用一腔热血,染红了大秦帝国的江山。
赵高,嬴姓赵氏,也是皇室远亲。若按《史记》中所说,成为太监,他为了什么?为了赵的仇,为了自己的恨。所以,他对秦始皇极尽阿谀奉承。秦的残暴,—天天积聚。对李斯,他巧妙地抓住了弱点,“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鼓动他一起发动了沙丘政变。从此,李斯就成为了他罗网中的猎物。李斯被腰斩于市,他跃升为丞相。赵高依仗胡亥的宠信,把秦的暴虐推向极致。他结党营私,征役繁重,行政苛暴,最后一手铸就秦的灭亡。我相信,子婴下令诛夷赵高三族时,赵高是坦然赴刑的。行刑的时刻,他会笑,会哭。笑,笑得恣肆,偌大秦国,毁于他一人之手。“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哭,哭得动人。从前赵国,血海深仇由他一人报清,“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他望着咸阳外起义的军队,满足地倒下,铮铮觱发的破阵之声就是献给他的悼歌。
流芳百世也罢,遗臭万年也罢。赵高用自己的生命抒写了—章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