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教育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希望培养出的孩子有各自的个性,一方面教育又不得不考虑各类考试对孩子共同性的评价。如何平衡孩子的个性与共同性,过于偏向共同性,容易死板,所以要推行素质教育;过于偏向个性,又不好评价选拔,所以专长加分被取消。这道加权平均题不好做。
——@简书ID:夏天不孤单
前几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考》(1)。在简书朋友圈里发表之后得到了一位简友的留言——也就是本文开篇的教育加权平均题。这道题从我个人角度——一个小学乡村一线教师的观点来看有以下几种思考。个人见解,请多批评指正。
教育的本质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是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因材施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集体教育普及知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教师就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能来到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播。(之前的教师选拔制度不健全,但也都通过考试转正教师资格,再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教学素养)这是一个知识传承并播种的过程。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将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引领,为学生发展方向引航。教书先育人,通过自身的示范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塑造学生。教书育人自古以来从不分开,但我们现阶段能够给予学生什么?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已经来到,如何培养学生知识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已经是现阶段教育思考问题。
我们都想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孩子的潜能鼓励并重点指引发展方向,这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个方式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个性培养上有很大程度和家长的思维方式有联系。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不说千篇一律,但都异曲同工。全国各地的教材版本不同,但知识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学生认知程度来进行阶段学习培养。在面临考试选拔的时候孩子们的作答的知识点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孩子们的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与延伸,这个回答过程是个性思考的结果。选拔制度我不能给予评价,但不得不承认这是现阶段或者说这是目前来说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结合教育体制在近千万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在大学中分类培养面对就业发展。考试是共性评价基础上选择个性鲜明的优秀学生。
个性教育
现在走在街头巷口满目琳琅的各种培训班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家长盲目的将学生送各种辅导班这是对于孩子的全方面的发展的一种赌博。其实早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已经进行了各种早教胎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当然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各位家长思考过孩子的感受吗?如果辅导班和培训班能够大批量的将学生送往重点大学重点高中,九年义务教育仅仅是一个政策?盲目的培养个性不因材施教只会适得其反拔苗助长。当高校进行特长招生加分的消息传遍全国,奥赛班、思训班、各种特长班应声而起的创办,每个特长班的门口的报名火爆,但取消加分之后呢?家长们在这一点上不能是盲目的去培养,大帮哄的去为了教育孩子而"教育"。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学生的成长在家校联手的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培养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在课上和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家长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熏陶学生行为方式。在共同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特长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孩子的个性不是物极必反的发展模式,而是积极向上的引领和培育。个性不鲜明,泯为众人矣。
如何理解个性和共性
在共性教育中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引领,在教育教学中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对于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将变为参天大树,时间和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食粮。面对选拔考试,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的选拔无可厚非,这就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拔。
成长的过程就是选拔的过程,单一的共性培养只会想打印机复印机一样将知识重复的复制粘贴,而个性教育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展示出优秀的人才素养。改变不了选拔方式,就只能从改变自身方面来思考。
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3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