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面之间示人示景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极多的都是头尾或缺,但仅仅一个片段,就能够展示一个完整的场景。就以《示众》为例,镜头在点面点之间的切换,或是广角的俯瞰展示整个街景,或是推进到个人个物,极大程度上,将场景的完整性与细致一同刻画出来。“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边一段可以看做是一个起始镜头,从高到低的一个完整街景便展示出来。“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处镜头的切换都是由声音牵引开来的。就比如“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一句,这样的镜头切换,极大地增强了故事性,无法料想下一秒会是谁、从何处、为何而出现在此地。“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紧接着,镜头跟着敢去围观的胖孩子,自然而然地转到巡警与白背心。“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镜头又被另一个声音牵引开,看似无序地切换之间,却展示了穷极无聊的看客们的空虚麻木。
2.寥寥几句示千面千人语
都说语言对话很能展示出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性格。这篇文章中虽然语言描写不多,但就是在这寥寥数语间,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热的包子咧! 刚出屉的……。”“热的包子咧! 荷阿! ……刚出屉的……。”“好快活! 你妈的……”胖孩子的吆喝贯穿了全文,再配有店家粗鲁的咒骂声,生活化又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时连孩子都过得惨淡。鲁迅先生全篇的语言描写并不多,却道尽了看客麻木,而又没有生气的生活。“吓,这孩子……。”“阿,阿,看呀! 多么好看哪! ……”“好!”看客们聚在一起,像是在关注什么什么关乎存亡的大事,实际上却完全无关自身。看客们如同一具具空壳,哪里有事就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过去,他们没有想法,被剥夺了灵魂。
3. 以小示大——精微处的描写展示
“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 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鲁迅先生总以犀利的笔锋刻画形象,但他对于环境及人物的描写,却总可以细腻而生动。将街景展示出来的同时,虚实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触不到的希望。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为文章增加了可读性。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如同一个个形象真实的出现在眼前,而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真实感,更让人感受到压迫,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光明之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