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你下意识以为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起码还有十亿人不知道。
而能进行系统性、批判性的获取知识和理性思考的人,可能不到一千万人。
另一方面,如今能够上网参与信息互动的人,在中国却已经有十多个亿。
一百比一,这个比例不一定准确,但在数量级的对比上相差不大,想象一个场面,在一个房间里一百个人共同讨论一件事情,大家都大声各说各的,尽管你知道只有你是对的,你掌握着详尽的证据资料和逻辑思辩,但你终究只是一个声音,你很难让另外九十九个人都听到你的声音,更何况去说服那些声音。
这个局面,除了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识字率近三十年才逐渐上升到90%以上,大众传媒也要背一点锅。
我们如今的互联网世界,本质上是一个90%以上都由信息垃圾构成的海洋,人类就是海里的鱼,每天就在这个海里生存,但大多数时刻,我们都只是吃进垃圾又排出垃圾,因为没办法,周围最多的元素就是垃圾,久而久之鱼儿们就习惯了,不知道可能只有海洋里那1%的有机物才能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世界,进而带领我们改变和进化。那些科学知识相关的有机物都处于海洋里的什么位置呢?答案是都散落在拥挤的垃圾中,需要非常开阔的视野才能分辨出来。
而这些垃圾,正是在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产生的,看似每个人都借助互联网参与到了信息世界的创建中,让整个公共空间显得丰富多彩形形色色,但实际上,愚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极致的扩张,原本在线下生活中,每一个愚昧的声音都是孤立而局部的,正是借助互联网,同一个领域的所有愚昧有机会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广袤的网络世界中肆意驰骋,这股力量无意识的融入进每一个公共话题,产生出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对科普造成一种粘滞性的阻碍。
所以我们能看到2019年1月份的快速射电暴事件,在一些自媒体的写作手法加持下,被炒作成了“外星文明”的热点话题,无限放大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导致全民狂欢,产生出无数文字垃圾。这些文字垃圾,不输出任何干货,只用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转换成非常不严谨的通俗观点,做出哗众取宠和以虚传谣的倾向性引导。而那些严肃谨慎的科普信息,由于声量上的天然劣势,便在这些垃圾中的扩散显得阻力重重。
公共空间就那么大,而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表达什么,关注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成为什么,并最终走向怎样的世界。希望每个自媒体人,在参与公共话题讨论时,不要再为了流量而带节奏。你们输出的每一份不严谨的文字信息,都是对科普事业的一份阻力,后者不仅要传播科学事件本身,还不得不向大众努力辨析前者的真伪。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