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炼字之道散文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什么意思?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什么意思?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06:07 被阅读25次

    大部分人听到这两句是出自《红楼梦》:

    妙玉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两句诗听起来十分接地气,是出自哪儿呢?

    《红楼梦》看过几遍,妙玉也有印象,也记得有铁槛寺和馒头庵,但是因为不精研红学,所以对妙玉并没有多么深的记忆。可说起这两句古诗,那倒是可以深究一下。

    范成大

    原句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这一首七律,平起押韵格式,押“十一尤”韵。在第三句有出律,但是有原因,并不影响整首诗。具体的平仄规律讲得太多,我们讲到第三句的时候再提。

    写的什么呢?我们看标题:《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重九日,那就是重阳节了,重阳节古人是要登高的,所以范成大就爬山去了,“行营”是寻访或者路过看见的意思,他看见了什么?“寿藏之地”。这个就是活人为自己将来修的墓穴,也叫做“生圹”。

    范成大就没忍住,开始吐槽了。但他是个诗人啊,自然引经据典,出口成句。

    起句“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接着题目而来,有感而发。题目是看见生圹了,范成大联想到自己。“行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往土里埋。楸树是用来做棺材的,“行楸”就是可以拿来做棺材。咱们扛把铁锹,带上一壶酒,就好像当年喝醉酒的刘伶一样。这里面就有典故了。

    刘伶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就是那位为了不当官喝了酒满街裸奔的人物。但是这儿呢,用的是他另外一个故事。他经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使仆人扛着锹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了。”他置生死于度外就是这样。这故事用在这儿,其实也是反讽那些生前就为自己修坟墓的人,便有生圹,谁知道你?刘伶这种高士,随便埋在哪个角落,也名声传世。

    承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就是妙玉套用的诗句来源了,但是妙玉——也就是曹雪芹在引用的时候改了一个字,把“门限”改成了“门槛”。这是改得非常好的,对应了《红楼梦》书中的“铁槛寺”和“馒头庵”(水月庵别称),又指明了范成大这句诗的出处。因为这两句诗也并非“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原创。

    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继承家风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踏穿,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这里用来显示门庭高贵,长盛不衰。

    而“铁门限”和“土馒头”的对应说法呢,则来自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二首打油诗,

    《世无百年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两首打油诗直白浅近,却又有些佛学哲理思考在里面。将坟墓比作“馒头”,将活人比作馒头里面的馅,也算是幽默得很。

    王梵志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作为颌联对仗,意思也很好理解。你便有为了千年长盛打造的铁门槛,终归逃不过人生最后一抔土。唯有一点“铁门限”三个字平仄按照格律该是“平仄仄”,但“铁门限”也好,“铁门槛”也好,都是“仄平仄”,这是出律了的,但是由于“铁门槛”是专指的名词,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诗意中与“土馒头”对应,所以只好“不以词害意了”。大家知道就行,这不影响这首诗的诵读和诗意。

    颈联“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这个还是七律写法,“转”。由前面两联的所见所感转入佛家世界观的思考,进一步加深诗的主题。宋诗和唐诗的区别就在这里,唐诗吟风颂月,吞吐万千,意在言外,而宋诗则为讲理诗,就是爱讲道理,所以在诗歌飞扬上不及唐诗的气象。

    何为“三轮世界”?按照佛经的说法,世界是安置在风轮、水轮、金轮之上的九海八山,所以大千世界又称为“三轮世界”。这大千世界啊,不过是万千之劫后的余灰。

    三轮世界

    何为“四大形骸”?佛教认为人分精神和肉体,但是剥离精神,肉体分为四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和合就是肉体所依,一旦人死了,皮肉筋骨归于地;精血口沫归于水;体温暖气归于火;呼吸运动归于风。“四大形骸强首丘”,《哀郢》诗:“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若是死了啊,就把这肉体凡胎还给四大,消散在风里面,也比归葬故乡要强啊。

    尾联“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律诗行文规则,尾联要“合”,首联是登山所见,尾联自然要合回去,回到重阳赏秋菊。出句“蝼蚁乌鸢何厚薄”又有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要死了,弟子要厚葬他,说如果葬薄了,怕乌鸦、老鹰吃庄子的肉体。庄子说:“露天被老鹰吃,埋在地下被蝼蚁吃,反正都是被吃掉,夺了老鹰的食给蝼蚁,有点偏心呐。”

    庄周

    反正死了就是要被自然回收,随地埋和建造豪华的生圹有什么区别?我在这重阳登高赏菊时,临风拍掌大笑这些看不透的人。

    整首诗大概就这意思,因为范成大脱胎于江西诗派,所以喜欢用典,整首诗的讲解就有些乱。大家将就着看。

    妙玉

    至于妙玉为何独独推崇这两句?

    大概跟她自身是个尼姑有关吧。看透生死是她的日常参透,但是按照她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免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结局可不怎么好。没有了贾府的铁门槛照顾着,便看透了生死,却也没办法活透人生。

    何况,她对汉晋五代唐宋的诗的看法,也证明她不谙世事,不懂除了铁槛寺和馒头庵之外,还另有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什么意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yquqtx.html